在河东区长春社区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商户摊位与村民家中,他手持宣传单页耐心讲解政策,或在电脑前忙忙碌碌为经营者办理业务,他就是长春驿站服务人员张桂明。这位扎根基层的审批服务工作者,用一次次暖心服务、一项项创新举措,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承诺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练就服务真本领 打造审批“百事通”
“行政审批是政府与群众的‘第一扇窗’,业务不精就打不开群众的心门。”张桂明在近期组织的专项培训后深有感触。面对19项审批服务事项的密集学习,他像海绵般吸收知识:从企业开办“一链办理”到食品经营许可核查要点,从电子证照申领到档案规范化管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操作细则。培训结束不是终点,他主动发起“温故行动”,利用午休时间与同事角色扮演模拟审批场景,下班后逐项梳理政策法规,甚至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都念叨着“清税证明开具流程”。
这种“较真劲”很快转化为服务实效。当大刘寨村七十多岁的刘大爷拄着拐杖来到驿站时,张桂明仅用半小时就帮其完成了遗留二十余年的营业执照注销。面对老人执意要付的“辛苦费”,他笑着亮出工作证:“大爷,政府服务不收钱,您这心意比啥都珍贵!”
创新服务新路径 织密便民“服务网”
如何让审批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张桂明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特有的“集市经济”。每逢农历一、六赶集日,他早早支起“流动服务台”,现场演示“爱山东”APP操作,发放印有驿站二维码的宣传单页。更巧妙的是,他联合三位村书记建立“审批服务直通车”微信群,村广播站定时播放“审批小课堂”,让政策宣传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方式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凌晨四点进货的蔬菜商贩张同昭,深夜十点在微信群咨询营业执照变更,张桂明秒回信息,次日中午就将新执照送至摊位;在北京陪母亲就医的沙岭官庄村民刘兴焕,通过远程视频指导完成跨省医保报销,激动地在电话里哽咽:“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如今,长春驿站微信好友新增2000余人,其中60%是主动添加的村民,真正实现了“服务找上门”。
破解难题显智慧 当好群众“解忧人”
在基层审批岗位,张桂明遇到过不少“棘手事”。有村民坚持“盖章就该立等可取”,他便顺着群众心情耐心解释,手绘流程图演示“受理-勘验-审批”三步走;遇企业主抱怨“注销比开办还麻烦”,他从“一件事”角度出发,推出“套餐式注销”服务,将税务清税、执照注销、公章缴销等整合为“一件事”,实现一次办结。
最让张桂明自豪的是“适老化服务改造”。针对老年群体,他总结出“三个一”工作法:一张白纸写清所需材料,一部手机完成语音咨询,一次上门解决全部问题。七十岁的张大娘逢人就夸:“小张比我儿子还有耐心,手把手教我刷脸认证,现在公交卡都能直接用手机年审了!”
初心如磐再出发 书写服务新篇章
在张桂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长春驿站月均办件量突破200件,服务半径覆盖周边5个行政村,企业群众满意度达99.8%,“有事找驿站”成为辖区群众的口头禅。展望未来,张桂明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让政务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暖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