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果实晒出来,幸福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和美的日子乐开怀。9月23日上午,临沂市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河东区太平街道举行,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姜卫良,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张秀丽,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尤元勋,市广播电视台台长王涛,区委书记姚运明等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由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台、河东区人民政府承办,活动聚焦“庆丰收 促和美”主题,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沂蒙新乡村画卷。
姜卫良在致辞时首先向沂蒙老区的广大农民朋友和“三农”战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他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也是山东必须扛牢的重大使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考虑,一体谋划,全面推进“五个振兴”,走好“产业富农、人才助农、文化兴农、生态惠农、组织强农”之路,努力打造“产业特色突出、人才支撑有力,乡村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组织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加压奋进,真抓实干,加快擘画山东“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时代华章。
张秀丽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临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突出农民这一主体,加快城乡二元融合,推动农村三产贯通,“一片一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在蒙山沂水间打造出一片片具有鲜明特色的“沂蒙乡村”。临沂的农业更具实力。坚持“土特产”发展方向,把握区域品牌建设的规模化要求,重点培育 18 个特色优势产业。临沂的农村更加宜居。从把西部三县六乡镇作为集中片区重点帮扶,到部署推进主城五区提速突破,探索了“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整合资源、促进均衡、带动共富的片区建设之路。临沂的农民更有活力。市委市政府致力让农民成为有奔头、有前景、有获得感的职业,深化实施“四雁工程”,出台招商引资、创新创业等 10 项助农政策,推出“四雁振兴贷”“美德信用贷”等金融产品,设立 5000 万元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快催生“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开创了沂蒙乡村“头雁领航、归雁反哺、鸿雁争鸣、雁阵浩荡”的新气象。
张秀丽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坚持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推出更多主题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化韵味浓郁的丰收节庆活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爱农民,坚持乡村振兴优先研究、三农难题优先解决,引导全社会形成“爱农兴农”的浓厚氛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加油鼓劲、凝聚合力。
姚运明在致辞时说,今年以来,河东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聚焦打造“实力的乡村、农民的乡村、活力的乡村、宜居的乡村、奋进的乡村”,全力推进乡村赋值行动,全面实施乡村发展突破工程,扎实开展“五大创建”、 “十大招引” ,全区“三农”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农业强”的基础更加稳固,高标准农田达到29.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9万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1.4%,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扎实开展“十大招引”,26个涉农项目落地河东,合同投资额突破50亿元。"农村美"的画卷更加靓丽,建成"四好农村路"106公里,市级以上美丽乡村达到63个,户户通、改水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汤河镇、汤头街道获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农民富"的成效更加显著,上半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万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6.7%。自然村集体收入过10万元的村庄达到166个,比去年增加57个。
姚运明表示,河东区将深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此次"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扬新时代稻改精神,厚植"三农"情怀、深耕"三农"事业,加快打造富美乡村,为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河东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现场还分别为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代表和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代表进行了授牌。同时搭建了丰收市集、中秋市集、文创市集、金融市集,集中展示全市各县区的优质农产品、文创产品以及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