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qzf/2022-0000085 公开目录: 历年报告
成文日期: 2010-01-17 发布日期: 2010-01-17
发布机构: 河东区政府办公室
李枝叶同志在临沂市河东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0-01-17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5日在河东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政府区长 李枝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区打造“半壁江山”的提升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困难的考验,区政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攻坚克难,奋力开拓,圆满完成了区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0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增长1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7元,分别增长11%和12%。

(一)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抓手。成立了12个重点项目指挥部,重点推进汤河提升“一号工程”、大工业、大品牌、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年初各指挥部确定的工作任务全面完成。30个重点项目快速推进,观唐温泉开发、天一液压一期、蒙凌汽车桥精加工、合力钢材二期等10个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重大机遇,全力向上对接,争取上级竞争性项目149个、资金2.06亿元,其中25个项目列入中央扩大内需盘子,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637万元,省调控资金6090万元。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增长12.66%,财政总支出8.24亿元,增长24.79%;国税、地税各完成地方级收入4419万元、9175万元,分别增长19.17%和19.16%;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3.6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成功承办全国县级供销社工作会议、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全市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现场会等40多个全国、全省和全市现场会,提升了河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战略。完善提升河东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滨河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1个城市发展规划和8个乡镇街道总体规划,完成80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城市建设有力推进,投资2.6亿元,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2.6公里,铺设燃气管网47公里、供排水管网49公里,区民兵训练中心综合楼、区法院执行局综合办公楼、区检察院办案技术大楼、温泉路派出所等工程按时竣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在全市率先完成26处公厕、13处垃圾收集站、6处环卫工人休息室的建设任务,创建11个花园式单位、4个花园式小区,完成城区铁路沿线、公园游园、空闲地等绿化任务,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完成67个单位楼宇亮化。城区旧村改造稳步推进,全区完成铁路沿线及范于埠、九曲店二期等拆迁面积146.5万平方米;完成赵庄、巩村等 9个社区还建面积5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投资3.17亿元,完成商业开发建设17.6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设21.7万平方米,生产性建设29.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57公里,新建排水设施97公里,埋设燃气管道31公里,新安装路灯3940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在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成立城管执法中队,完成6个乡镇街道交管所“四位一体”改造,弱电下地125公里,拔除废弃线杆4796根,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760处,建设“五化”标准村136个,高分通过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投资1.25亿元,扩建220千伏相公变电站,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16公里。社区建设步伐加快,45个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农村在建社区扩大到30个,被评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三官庙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三)工业速度效益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支撑。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1.8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0亿元、增加值30亿元、利税5.2亿元,分别增长20%、18%和22%。23家企业产值过亿元,9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上技改项目143个,完成投资23亿元,增长36%;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1.98%;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3个,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8家、消费者满意单位5家;被中国铸造协会授予“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区”称号,相公街道刘团社区被命名为“中国铸造第一村”。组织60名企业家赴中山大学进行封闭式培训。园区经济拉动强劲,河东工业园区引进项目29个,实际利用区外资金3.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9亿元、利税9000万元,分别增长32.7%和33.2%。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万元GDP能耗下降5.8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下降。

(四)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坚持把服务业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亮点。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全年建成4个汽车4S店,提升钢材市场、东立物流等项目,成功争创“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发展农资农家店65个;推广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05万件,财政补贴1690万元。滨河开发有序推进,帝景湾、银丰佳园、豪森华府等10个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开发面积66.27万平方米,其中8个项目开盘售楼,荣盛富翔项目完成一期拆迁。汤泉旅游区建设实现提升,投资1.2亿元实施汤河提升、道路硬化、城区绿化、污水处理、温泉井钻探等9大类、12项重点工程,改造提升御汤苑、亿利达等老企业;投资3.2亿元,江北第一、全国领先的观唐温泉度假村开园营业。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创作区歌《紫气东来》并在全区唱响,出版发行《走进河东》、《千年汤泉》等图书,成功举办首届生态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龙灯扛阁”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加“十一运”开幕仪式前表演并获得表彰;完成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二期工程陈毅旧居、将帅林和滨河游乐园一期工程建设。金融服务业稳定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9.9亿元、贷款余额71.8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43亿元和12.32亿元。通信保险业较快发展,年末移动手机用户43.1万户,增长16.17%;各种保费收入1.92亿元,增长9.71%。三次产业比例为6.9:57:36.1,三产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

(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动力。扎实开展市“两型”社会改革试点任务基础性工作,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文化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开展“春节招商开门红、项目好戏连台唱”活动,成功举办临沂河东佛山招商推介会,全年引进项目145个,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6.3亿元、境外资金1305万美元。实行招商引资项目“每月奠基”制度,先后10次为40个招商项目奠基。外贸出口保持稳定,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帮助企业开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完成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其中出口1.88亿美元。境外投资步伐加快,新办境外投资项目4个,投资额2038万美元。

(六)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基础。十大惠民工程全部完成。硬化农村道路34.8公里,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复堤57.76公里,完成植树造林1.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10个、沼气池230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1万亩。农业发展形势良好,粮食总产达23.1万吨,增长4.9%;新增苗木花卉面积2314亩,总面积达到1.5万亩,沂州海棠成功推选为唯一候选市花;新增蔬菜面积1.5万亩,被农业部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区);成功争创“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获“中国海棠之都”、“中国木柳之都”、“中国草莓之乡”称号,设立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1处。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2家,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各2个,完善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家,全区纳入区域化管理的农产品基地7.61万亩、“双备案”基地4.94万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农村住房建设12622户、危房改造1042户,总建筑面积151.7万平方米,成为全市最好的县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发放各种涉农补贴5248.53万元,增长33.65%。

(七)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坚持把和谐河东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四个三”活动,城镇新增就业444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17万人,保险基金结余2.51亿元,分别增长76%和69%。落实了55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保险待遇,解决了410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根据政策再次提高机关事业人员保障待遇;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000元,五保供养对象1687人。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4个,争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再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1.79万平方米,新增市级规范化学校4处;区直部门共为文化办实事249件,新建农家书屋43个、农村文化大院80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新农合参合农民38.09万人,参合率98.9%,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得到有效防控。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工作进展顺利,市里确定的15项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二批1266.9亩拆旧复耕工作,三批1166.33亩拆旧方案得到省国土资源厅批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成功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刑事案件下降0.29%,信访总量下降8.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经济损失分别下降64.6%和88.1%,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人事、统计、审计、物价、应急、档案、史志、兵役、国防教育、通信、邮政、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改进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效能监察,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深入推进“五五”普法教育,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8期,培训行政执法人员534名,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1件,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9件、政协委员提案71件,办复率100%。狠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区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政府的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发展成果,是在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急剧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河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足,工业支撑能力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比较困难;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区乡财政比较紧张;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0年是我区打造“半壁江山”的优化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但从有利条件看,世界经济逐步趋稳,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为我们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全区经济社会已有的良好基础和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信心和保障。只要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按照区委提出“首要抓项目,关键抓园区,重点抓工业,集中抓招商,核心抓投入,突出抓质量,根本抓效益” 的工作要求,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完全能够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的目标。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即围绕打造“半壁江山”这一目标,抓住“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两个关键,主攻“工业振兴、城镇主导、三产提升”三个重点,实现“执政能力增强、对外开放深入、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事业和谐”四个优化),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增强经济活力,更加注重保障社会事业,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致力项目建设,打造“实力河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保质量、新上项目抓启动提速度、前期项目抓编制搞申报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靠项目建设彰显优势、增强后劲、拉动发展。

全力推进在建项目。开展“项目达产见效年”活动,完善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全区现有64个在建工业项目,争取年内全部竣工投产,确保9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盘子。加快推进滨河区域20个开发项目,争取新增5个项目开盘销售。对列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范围的项目,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早日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投资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全力争取外来项目。建立健全项目生成机制,加大招引力度,实施“项目集中奠基”制度,争取全年新开工项目100个以上。对有意向和签约项目,盯紧抓实,促进项目落地建设。紧盯国家和省市投资方向和计划安排,抓紧提报实施一批大项目,力争热电联产、温泉城建设、汤河改造、临港路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新增扩大内需投资盘子。全年争取竞争性项目40个以上,争取竞争性资金1.6亿元以上。

全力主攻重点项目。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具体化,按照集群性强、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原则,成立“一号工程”(园区建设)指挥部、工业振兴和项目达产见效年建设指挥部、滨河开发和国土资源工作指挥部、商贸物流建设指挥部、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文化旅游建设指挥部、温泉城建设和中心城镇建设指挥部、热电项目建设指挥部、滨河湿地公园建设指挥部、再生资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指挥部等10个重点项目指挥部。完善“一个重点项目、一名主抓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的推进机制,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十不准”制度,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全力策划储备项目。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省市战略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科学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全年力争策划储备50个重点项目纳入全区项目库,形成重点项目循序渐进和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鲁南经济带等战略部署,在交通、农林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四市”的战略部署,策划一批路、水、电、气等工程项目;围绕我区打造“半壁江山”的战略定位,策划一批事关全区发展的前瞻性、支撑性、财源性项目。

(二)致力工业振兴,打造“富强河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产业格局。

实施园区带动工程。把河东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完善规划、强化配套、膨胀规模、提高效益,争取全年完成投入20亿元、工业产值30亿元、利税2亿元以上。按照“一园多区、园区并举”的格局,科学规划五金机械、食品加工、原料化工等特色功能区,促进项目集中优化安置。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8000万元,建设区信息化综合楼、华龙路贯通、紫昇街拓宽改造、火车北站提升改造、彭于埠商贸区及火车站南北路贯通六大工程。加快引进一批项目,力争全年引进2个过亿元的工业项目,2个过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2个过3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实现利用区外资金3亿元以上。加快开工一批项目,建设锦昇节能板材、金森建陶、顺达聚氨酯、双通金属等9个项目。加快技改一批项目,重点完成中联水泥、凯佳食品、圣福源木业、澳美纺织等12家企业8亿元技术改造任务,膨胀发展规模。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盘活九星钢管、兰裕食品等企业的土地和厂房。

实施骨干支撑工程。开展“工业振兴年”活动,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增加值40亿元,分别增长26%。本着“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的要求,构筑“4+2”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五金机械、轻工工艺、建筑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培植壮大食品加工、五金机械两大产业集群,力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过30亿元。坚持资本向骨干企业靠拢、资源向骨干企业汇集、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大力实施“4321”工程,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亿元,完成技改投入30亿元,2家企业上市,10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21家列入省市成长计划的企业,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健全完善鼓励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加快大林食品、宏艺科技、澳美纺织、蒙凌机械等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大林食品、宏艺科技成功上市,2家企业进入辅导期。

实施科技兴工工程。充分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对科技创新、技改投入、结构调整等扶持政策,大力实施“百家企业技改工程”,突出抓好宏艺科技、天一液压等6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改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蒙凌机械、三丰化工2家企业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重视和引进科技智力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60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个,争取市级以上无偿科技资金350万元。加快品牌创建步伐,争取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

实施环境优化工程。认真落实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50家骨干企业,实行区级领导帮扶制度。研究制定全区“工业振兴年”实施意见和方案,从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银企洽谈会。探索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大力推行存贷抵押、动产抵押和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新型有效贷款方式,争取成立2家贷款担保公司。实施企业家培训五年规划,组织60名企业家到新加坡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修改完善对企业家的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对涉企收费实行严格管理,严禁各种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为,对涉企“三乱”实行“一票否决”,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致力城镇主导,打造“美丽河东”。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区域竞争的主导战略,高档次完善提升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努力构筑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科学布局、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格局。

强化城乡规划。按照“345”的城镇发展定位,与临沂市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相衔接,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挂钩专项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修编。突出汉唐风格,完善提升11个全区战略规划和乡镇街道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城区道路、交通、环卫、绿化、管线等专项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绿化示范村规划、文明生态村规划进行整合,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维护城乡规划建设秩序。

强化城市建设。继续开展“城市建设推进年”活动,建设“幸福宜居佳区”。实施路网建设十大工程,投资1.2亿元完成皇山路南段、解放东路东段、桃源街、金雀山东路东段、人民大街东段、李公街、智圣路北段、凤凰大街东段、兰亭路、皇山路北段10条道路的新建、改建工程。实施管网配套工程,新建自来水供水管网15公里,新增自来水用户1万户;新敷设燃气管网50公里,新发展管道燃气用户2000户;新建排水管网15公里。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对206国道、342省道、城区道路、游园绿地、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等实施绿化提升,启动凤凰公园三期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启动三官庙、桃园、独树头等13个社区拆迁工作,完成旧村拆迁面积150万平方米;加快还建工程建设,完成还建面积70万平方米,本着“集约用地、方便配套、提高档次”的原则,开展大社区建设试点,打造标准示范社区。九曲街道、工业园区年内分别建设15个和5个示范社区。实施滨河开发工程,加快豪森华府、帝景湾等16个在建项目进度,实施上海铭源、荣盛富翔等4个新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房地产项目2个以上。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区医院门诊综合楼,搬迁提升河东汽车站,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强化小城镇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临东路、汤大路等县乡道路,配套发展小城镇文化教育、商贸居住、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驻地主要道路两侧完成汉唐风格建筑2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设12万平方米。加快电网建设,投资9000万元,新建110千伏东兴变电站工程,扩建110千伏八湖变电站,新建10千伏线路47公里。加快绿化步伐,完成小城镇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建设4个市级生态园林城镇。加快中心镇建设,制定汤头、相公、郑旺3个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投入8000万元,实施道路建设、供水排水、燃气铺装、商贸服务、社区建设、绿化美化、旅游开发等工程,拉开城市副中心框架,力争年底前中心镇供水普及率、排水管道覆盖率、镇区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0%,根据需要建设污水处理厂,争创全省、全市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

强化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按照“设施完善、市容整洁、交通顺畅、景观优美、秩序井然”的要求,健全完善全区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入开展城市“八乱”、重点区域、城市窗口和违法违章整治。完善提升乡镇街道、河东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乡镇街道驻地村、中心村全部达到示范标准,其中九曲街道、工业园区所有社区全部达到示范标准,其它乡镇街道10个中心村达到示范标准,200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庄“五化”完成率达到100%。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单项考核。重点推进206国道、342省道、滨河东路等干线公路两侧500米和县乡道路两侧200米可视范围的环境整治,彻底清除沿线“脏乱差丑”现象,打造“畅安舒美”的交通环境。加快环卫设施建设,落实“村收、镇集、区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力争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建设达标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70%、60%和50%。推行城镇管理重心下移,加大基层城管执法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全国和全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迎查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文明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落实环境综合整治“三督导一评议”、区级领导和部门包路段、“门前五包”等制度,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四)致力三产提升,打造“品牌河东”。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壮大经济总量的突破口,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为着力点,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培植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增创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提升商贸物流业。按照“统一规划、项目主导、配套发展、打造品牌”的要求,与临港产业经济区对接,壮大临沂城东物流园区,建设“商贸物流强区”。整合提升钢材市场、东立机电物流城等项目,加快五金市场建设,完成搬迁任务,全力打造“五金城”。完成临沂市汽车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远通汽车超市、正直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改装项目建设,争取全年建成12个汽车4S店和1个大型工程机械4S店,形成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汽车检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汽车城”。以铁路货运场、德正达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为依托,加快铁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仓储物流平台。

提升温泉服务业。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临沂汤泉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意见》,打造中国汤头温泉城,建设“汤泉旅游胜区”,形成温泉旅游目的地。重点实施十大工程:①规划提升工程。提升完善汤头新城总体规划、汤泉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汤河景观工程规划。②路网建设工程。完成汤头南外环、文泗路改造提升等道路建设工程,构筑“四纵四横”道路框架。③汤河提升工程。提升汤河开发项目,推进汤河景观轴二期工程建设。④观唐板块膨胀工程。启动观唐苑二期工程,依托观唐温泉项目向南向北延伸,加快推进齐鲁园、骅东2个温泉度假房产项目建设,形成开发规模群体。⑤温泉企业提升工程。重点培植壮大观唐、知春湖、御汤苑、亿利达4家温泉企业,将观唐温泉、知春湖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温泉企业。依托省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建设高档康复疗养楼和门诊综合楼、温泉养生苑、老年康复中心。⑥引资工程。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引进1-2家高档次的温泉企业。⑦供排水工程。完成8处、总处理能力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根据需要建设1处日供水能力1万吨的自来水厂。⑧资源探采工程。新钻探柳杭头温泉井。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1000万元勘探资金,推进汤泉旅游区沂河片区温泉井建设,增强供水能力。⑨环境整治工程。按照汉唐风格,对驻地沿街建筑实施改造,对主要道路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提升,对主要道路节点和城区单位庭院进行绿化,建设1-2处大型综合超市。⑩宣传推介工程。加大温泉城旅游项目推介力度,10月份举办第一届“中国•汤头国际温泉节”。

提升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建设“凤凰文化名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新建60家农家书屋,成功争创“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刊《河东文学》,拍摄完成《爱我中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礼》电视专题片,谋划红诗会组织工作,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挖掘开发东夷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争取“龙灯扛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以上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搞好区博物馆、体育馆论证工作。加强“扫黄打非”工作,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加快推进临沂国际影视城二期、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三期、滨河游乐园二期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旅游营销活动,积极参与临沂市第一届市花节,举办第二届沂州海棠节和白塔街文化庙会、第三届草莓采摘节、首届荷花节、首届社区运动会等节会活动。

提升居民消费需求。落实上级各项惠民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健全农村市场网络,提升供销系统“一网两平台”,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发展4处乡镇直营店、50家村级便民店。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大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力度。积极培育城市消费热点,引导和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扩大社区商业、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便民消费,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和社区商业网点“双进”工程,完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完成赵庄社区美食一条街建设,加快净雅、金潮港等3个星级酒店建设。实施“农超对接”,支持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对接,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严肃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维护良好的市场消费秩序。

(五)致力改革创新,打造“开放河东”。坚持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制定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改革措施,创新有利于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大规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深化体制改革。按照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要求,制订我区试点实施方案,扎实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根据省市制定的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时完成任务。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十项工作。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乡镇街道都要建立标准土地产权交易服务所,成立2-3家土地合作社。按照“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内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推进水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投融资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工作,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

深化招商引资。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模式,增强招商实效,力争全年利用区外资金22亿元。加快乡镇、街道项目聚集区建设,完善规划,搞好配套,打造基层招商载体,相公、九曲、郑旺至少引进1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其他乡镇街道至少引进1个投资过3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强化对台招商引资,策划组织好鲁台会等对台经贸交流活动。提高利用境外资金能力,积极鼓励千叶园林、宏德五金等现有外资项目增资扩股,重点推介远宇食品、万德福食品等企业利用外资,抓好天一液压私募股权基金项目,争取全年利用境外资金1500万美元。按照“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投资成本”的原则,完善招商项目首问负责、集中受理、手续代办、限时办结等服务机制。对签约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继续实行领导包扶责任制。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突出大项目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深化对外贸易。抓住国家外贸政策调整机遇,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引导企业加快产品升级。充实完善外贸出口奖励办法,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争取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其中出口1.9亿美元。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协会协调,帮助华太电池、大林食品、万隆工艺品等重点出口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知识产权备案。积极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组织参加广交会、德国食品展、俄罗斯食品展等贸易展洽活动,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兴贸易方式开展国际业务,争取全年60家企业纳入临沂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帮助鲁泰鞋业、升远铸造等企业开展对外加工贸易。

深化境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家贴息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以多种形式扩大境外投资与合作,建立生产基地或贸易中心,力争全年完成境外投资项目4个,实现对外投资额2000万美元。鼓励久利食品等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规模,支持美燕工艺品等企业到境外设立办事窗口和研发中心。加强外派劳务管理,进一步巩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传统劳务市场,积极开拓欧美、澳洲等高端劳务市场,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质量。

(六)致力发展农业,打造“特色河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农业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着力实施惠农工程。重点实施十大工程。①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完成郑旺1.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2个市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②农村路桥建设工程。改造农村道路30公里,乡村道路危桥1座。③村村通自来水提升工程。推广联村供水模式,年内解决20个村、2万人安全供水问题。④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葛沟灌区渠首拦河坝改造。⑤“村村强网”工程。投资6800万元,改造低压台区200个,新增布点变压器30台,提升配电室200个、低压线路100公里。⑥新能源建设工程。加快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建设,全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000个,健全完善沼气服务网点16个。⑦有线电视网络提升工程。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城乡数字电视发展;新架光缆20公里,新开通有线电视光接收点60个,确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⑧农民培训工程。按照全市“五年培训百万农民工程”规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培训,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建设省级规范化技能培训学校1所。⑨土地流转工程。完善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新增流转土地面积2万亩。⑩文明生态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生态系列创建活动,年内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新建区级以上文明生态村40个。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十百万”小麦高产创建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认真落实我区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三年规划,狠抓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杞柳种植、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业,全区新增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出口“双备案”基地1万亩,新创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3个、国家地理保护产品1个,新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5个、认证“三品”品牌3个,建设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检站1处,创建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立足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上畜牧深加工企业1-2家,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争创“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区”。结合临沂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规划,年内完成70公里干线公路绿化和3万亩生态林场建设,新增2个市级以上绿化示范乡镇、15个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

着力建设农村社区。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典型示范、配套完善、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完善提升80个中心村规划。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整村迁建、合村并点为主,提倡建设公寓式楼房,争取新建农房8000户,完成危房改造1000户,整体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放大“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品牌效应,重点推进30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年内确保建成20个农村示范社区,把刘团社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社区”。搞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抓好日用品超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20个社区服务中心。

着力加强土地工作。抓住我区被确定为临沂市“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上实现新突破。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物权化、资本化,增加农民土地收益。加快推进与省国土资源厅增减挂钩共建试点,通过第二批挂钩项目检查验收,开展第三批增减挂钩工作,合理利用987亩挂钩周转指标。切实做好违法用地清理工作,坚决清理“批而未供、征而未用”土地,确保供地率达到90%。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快实施八湖金刚岭土地整理项目。加大动态巡查力度,严厉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确保顺利通过全国卫片执法检查。

(七)致力惠及民生,打造“幸福河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群众意愿,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更加关心民生事业,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大力推进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000人,积极安排大学毕业生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以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年内五大保险扩面5.4万人,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1.1亿元。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30元提高到2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成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调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推进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力争6处敬老院达到省一级标准。启动财源花园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建设3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区、乡、村三级慈善网络,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加大对贫困群众等重点人群的救助力度。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健全完善“四个三”长效机制,在区直部门开展“为民生办三件实事”活动。优先发展教育,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三名一强”工程,扎实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年”活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各1处。提高语言文字规范程序和应用水平,认真做好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宣传与实践并举、引导与服务结合,重点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及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做好除“四害”、健康教育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完成市里下达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各项任务。健全城乡疾病防控网络,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完成全区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工作。新农合筹资标准每人提高到120元,参合率达到99%。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始终把握“两个底线”,严格控制违法生育,合法生育率达到92%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9以内,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社会化发放。推进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区”三期工程,确保创建成功。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继续开展残疾人“危房改造”、“无障碍进家庭”工程和“光明行动”,争创“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推进妇女儿童、老龄、人事、档案、史志、兵役、国防教育、通信、邮政、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按照迎淮现场核查标准要求,抓好15项迎淮重点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深入做好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回头看工作,强化环保执法监督;加强河流出境断面稳定达标监测和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迎淮考核任务。加快推进滨河湿地生态建设,实施“全省滨河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确保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帮助18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1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8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6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抓住德力西再生塑料产业园被市政府列为临沂市再生资源生态工业园区的机遇,创新经营模式,健全完善回收网络,新上投资过5000万元的深加工项目1个。完成鲁南有色金属物流中心建设,拉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严格项目准入,落实“三同时”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推进社会稳定工作。加强“平安河东”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打黑除恶”、“打霸治痞”、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邪教组织,积极防控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社会治安案件,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建设汤泉旅游区派出所。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区乡两级大接访、信访问题集中整治和信访复核听证等工作,完成信访联合接访大厅建设,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抓责任”三项行动,加大安全执法和行政问责工作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落实涉农收费“四项制度”,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票否决”,巩固“减负”成果。

(八)致力能力提升,打造“活力河东”。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加快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增强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增强科学发展能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兴学习之风,提高政府各级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科学谋划发展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对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等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思考,更加勇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和创新方法,更加善于把握政策、分析情况和解决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努力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成“五五”普法规划任务。强化执法监督检查,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坚决执行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主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

增强落实服务能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发挥政府网站、区长信箱、公开电话等平台作用,办好行风热线,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做到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地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创业激情,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强化落实意识,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做到管理严、效率高、效果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

增强廉洁自律能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考核。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政府各级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重托。区政府将继续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以无畏的勇气攻坚克难,以百倍的努力奋发进取,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打造“半壁江山”、建设富强美丽的新河东而努力奋斗!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