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0101/2021-0000280 公开目录: 历年报告
成文日期: 2001-03-24 发布日期: 2001-03-24
发布机构: 河东区政府办公室
武玉学同志在临沂市河东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第四次会议上的关于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1-03-24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关于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2001年3月21日在临沂市河东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武玉学

各位代表:

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和区委的要求,区政府在深入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已提交区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的回顾与总结

“九五”是新区建立以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总揽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真贯彻上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开创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11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92元,5年增加1411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2601万元增加到7568万元,年均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9.3∶45∶25.7调整到21∶47∶32。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区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23万亩,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7.5∶2.5调整到接近6∶4。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优质粮食、蔬菜、苗木、花卉、杞柳、塘藕、林果、特种动物养殖等特色基地建设已具备规模优势,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高效、特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大批经济专业村成长壮大,种、养、加、贸等多种经济形式和个体、联合体、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建区五年多来的精心扶持和培育,到2000年底,全区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56家,3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形成了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群体。食品加工、五金机械、建材、轻工等支柱行业已具规模,水泥、装载机、高功能电池、高档锁具、微晶玻璃、脱水蔬菜、草柳编工艺品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经济园区等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全区注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62万户,注册私营企业542家,较规范的经济园区31个,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8%,提供税收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40%,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了6.8个百分点。5年累计完成市场建设总投资1.51亿元,全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25处。2000年全区市场成交额突破24亿元,其中五金钢材批发市场成交额17.42亿元,跻身于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行列。河东市场城建设初具规模,极大地促进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了企业改革。6家区属企业全部改制;乡镇办企业改制107家,改制面97%;村办集体企业完成改制42家,改制面82%;组建企业集团4家。土地延包工作基本完成,农村财务管理和村会计职业化管理工作全面推开。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5万美元。2000年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6.6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分别为1995年的2.3倍和5.6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5亿元,年均增长7.9%。新上技改项目投入力度大。微晶玻璃、财源轧钢等一大批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运行,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经济素质。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小埠东引水灌溉、葛沟灌区一期节水改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黄淮海平原开发面积累计达到6万亩,改善、恢复、扩大灌溉面积38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82万亩。

城市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五年城区新增公用和生产性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硬化城市道路70多万平方米,新建楼房化公共设施80万平方米,住宅4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老桥改建工程和沂河东岸综合开发已正式启动,已完成自来水厂、安居小区、商业街开发、行政中心等一大批市政基础建设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小城镇公共设施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硬化村镇道路138万平方米,商业街开发48万平方米。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东外环路、临东路建设已近尾声,相公镇、汤头镇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城镇,全区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拥有国道、省道108.7公里,县分道627.6公里,新增城乡公交运营线路6条。建成220千伏输变电站1座,110千伏输变电站3座,35千伏输变电站9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46万门,移动电话信道总容量3万部。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51万户,入户率达到23.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整风精神在区政府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政府机关的思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强廉政建设,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区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狠抓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供销社社员股金和投资公司的清理整顿。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了大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科技进步不断加快,五年累计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8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5年的39%提高到42%。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建了区直一中和职业中专,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双基”达标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跨入全省“三为主”合格县区和全市先进行列。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五小”企业得到有效治理,“一控双达标”的任务基本完成。

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7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1725元和842元。人事、民政、兵役、审计、监察、文化、体育、卫生、统计、法制、劳动、安全、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九五”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河东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各级干部,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河东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区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人均占有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优势不明显,缺乏立区强区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比例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较低;后续财源不足,区、乡财政还没有真正摆脱吃饭财政的局面,部分乡镇按月足额发放工资比较困难;城市化发展和基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全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安定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今后5年,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抓好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强化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培育,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全力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全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57.3亿元,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5∶48.7∶36.8;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13.86亿元,年均增长16%;自营出口创汇达到4480万美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9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化水平达到3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科技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效益提高的重要力量;工业“三废”实现达标排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到2005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居于全市中上水平,全区保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初步建成富裕、现代、文明的新河东。

实现“十五”宏伟目标,必须把加快发展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千方百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面对新世纪之初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十五”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巩固“九五”发展成果,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今年工作的具体安排,区政府还将向大会作计划和财政报告。今后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跨跃。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突出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狠抓植树造林,不断壮大林果业。实施“2231”工程,即“两岸、两线、三岭、一大片”,突出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林果、特种动物养殖等龙头基地建设。到“十五”末,全区优质粮食面积达到30万亩,无公害瓜菜面积15万亩,林果面积10万亩,苗木花卉面积2万亩,粮经比例调整到5∶5,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等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专业合作、专业协会、联合会、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合作方式,把家庭搞种养与合作搞加工销售联接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重视和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抓好良种工程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鼓励种植大户、种田能手、农业科技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兴办科技示范园,逐步实现高效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争取到2005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有较大突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体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重点抓好葛沟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和沭河、汤河沿线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葛沟、石拉渊两座拦河坝改建。到“十五”末,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5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五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继续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抓好土地延包、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的落实。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整治涉农收费,取消一切面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摊派项目,真正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保护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以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为重点,全力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围绕工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优化结构,臌胀总量,提高素质,增产增效,全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一是抓骨干。对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骨干企业,采取重点投入、科技创新、挂牌保护、强强联合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促其膨胀规模,形成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群体。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建材、食品、五金、机械等优势行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狠抓产品质量,努力培植一批省、市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全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发展到5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利税过5000万元的企业4家,力争1家企业利税过亿元;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2.7亿元,年均增长14%;利税10亿元,年均增长13%。二是抓总量。以壮大民营经济实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以膨胀规模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民营园区、私营大户两个重点,推动民营经济向规模化、科技型和外向型方向发展。园区建设要以区工业园为龙头,乡镇各类经济园区为基础,重点在发展、完善、膨胀、提高上做文章。加大扶持力度,对个体私营大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努力为民营经济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依托批发市场,集中力量建设服装、塑料制品、化工、建材、五金等工业品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地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到“十五”末,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3万家(户)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三是抓技改。加大农产品加工、建材、五金、机械等优势行业的改造力度,狠抓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大技改投入,努力改变工艺简单、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污染环境的状况。“十五”期间,争取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到2005年,技改投入达到3.9亿元。四是抓改制。对尚未改制的乡镇、村办集体企业,采取出售、兼并重组、民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改制步伐,争取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对有条件的个体、民营企业,引导他们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转向公司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实现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已改制企业,加强规范运作,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力争到“十五”末,全区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把招商引资作为“十五”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持久地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充分树立区外就是外的思想,坚持内资外资一齐引,大力宣传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我区的投资环境,广泛动员,全民招商,全社会参与,在全区上下形成齐抓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把年度招商引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利用外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招商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强化项目招商,积极探索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出让、置换等招商引资的新路子,吸引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培植一批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在巩固亚洲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欧美、非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出口规模。争取到“十五”末,全区利用外资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外向型经济有突破性进展。

(四)以加强财源建设为重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十五”期间,要把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按照“巩固现有财源保吃饭,挖掘应有财源保增长,培植后续财源保发展”的要求,切实抓好财源培育,特别要抓好乡镇财源建设。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下大力气抓好财源培育。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等领域倾斜,发展新兴财源。乡镇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突出发展高效创税农业和民营经济两大重点。城区和中心城镇以城镇开发和市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民业经济。有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的乡镇,立足优势,积极上规模上水平,以特色经济带动形成特色财源。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种、养、加工业,发展农业特色产品,实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不懈地开展税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抓好对各类税源的监督管理,逐步加大对个体私营业户的税收征管力度,抓好地方小税种的征收管理,切实堵塞漏洞,确保税收稳定增长。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支出。按照“保工资、保社会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利,优先保证工资正常发放。深化财政支出改革,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全面推行政府采购。搞好事业布局调整,压缩财政供给范围。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认真落实好“罚缴分离”、“票款分离”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支出。逐步加大区财政资金的监管和回收力度,确保财政投放资金的使用效益。“十五”期间,争取财政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到“十五”末,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9亿元,摆脱“吃饭靠财政”的被动局面。

(五)以市场培育为重点,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市场建设为依托,实施商贸带动战略,加快河东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城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纽带,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壮大市场群体规模,不断提高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到“十五”末,累计完成市场建设投资1亿元以上,市场总数达到90处,初步形成河东大市场的新格局。加强对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积极创建文明市场,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行为,依法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技术信息咨询、保险、房地产、劳动力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建筑业管理,积极开拓建筑市场,发展壮大建筑业。开发好沂河湖心岛、沿河游览带、新四军军部旧址、万亩藕塘生态观光、汤头温泉休闲等景点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推进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积极发展金融业,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到“十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1.1亿元,年均增长15.9%,占GDP比重提高到36.8%。

(六)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是科学规划。坚持把发展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龙头,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在搞好城区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各类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业街区、专业市场和主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详细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十五”期间,完成小城镇新一轮规划调整。严格执行规划,按照规划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解决好建设无序的问题,拓宽城镇发展空间。二是抓好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突出抓好沂河老桥改建和沂河东岸城区段综合开发。以此为带动,抓好城区旧村改造,加快房地产开发,搞好城区绿化、美化。到2002年下半年,实现老桥竣工通车,力争“十五”末完成旧村改造和房地产开发10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加快城区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城市公共交通等设施建设,抓好区行政中心、住宅小区、城区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城市公益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区人口。小城镇建设,突出抓好相公、汤头两个中心城镇建设,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抓好商业街开发、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专业市场及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到“十五”末,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1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初步建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三是抓好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重点完成东外环路、临东路贯通工程,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搞好国道、省道的改建和青州至红花埠高速公路河东段、荷日铁路复线河东线、兰新铁路河东段建设,新增县道55公里。到“十五”末,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贯通等级公路。电力通信,“十五”期间,新建芝麻墩和区北110千伏变电站两座,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5座,改建八湖35千伏变电站;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万门以上,移动电话信道总容量30万户,用户发展到10万户。四是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批租、户外广告权拍卖、黄金地段招商出租等路子,对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绿化、房地产、旅游等项目,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七)以加快科技进步为重点,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坚持科技开发与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把技术潜力变成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抓好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微晶玻璃、智能门锁、精品柠檬酸等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抓好各类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等项目的实施,特别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项目。高度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尽快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聚集、培养、造就一批层次较高的经营型、外向型和技术型人才,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水平,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办学的新路子,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抓好区一、二、三中,职业中专配套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质量。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强化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加强环境保护,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和以工业废气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八)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众,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奋发进取、团结向上、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坚持教育、法律、行政手段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供销社股金和投资公司融资的按期兑付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按照上级部署,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人事、民政、文化、体育、卫生、兵役、审计、统计、监察、政府法制、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三、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政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开拓、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下大力气改善发展环境,努力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要按照“三讲”的要求,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对市场经济、现代科技、金融财税、法律、WTO等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把加强学习、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提出经济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掌握领导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要结合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精干高效、协调统一、运转有序的政府机构框架和职能规范,把政府职能转到规划、管理、协调、服务上来,着力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少干预,多服务,一切服从于发展,一切为经济发展让路。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淡化权力意识,多为基层、企业和群众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弄虚作假等不良作风。进一步落实领导、部门责任制,对“十五”的各项任务目标,特别是重大事项、重点建设项目,层层落实责任,将任务目标量化细化到有关领导和乡镇、部门,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加强政务督查,坚决制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严厉查处执法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纪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依法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议、决定。加强与人民政协的沟通和联系,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四)下大力气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围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理顺机制,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推行一个窗口管理、一个站点审批、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监督、协调关系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大治理“三乱”工作力度,清理一切乱收费项目,努力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五)坚持不懈地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检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廉洁自律,从严治政。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增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把廉洁奉公和勤政为民统一起来。坚持勤俭治区,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高政府的威望。

各位代表,世纪之初,我们已胜利跨入了“十五”时期,河东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努力拼搏,为全面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