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0101/2021-0000269 公开目录: 历年报告
成文日期: 2006-02-10 发布日期: 2006-02-10
发布机构: 河东区政府办公室
刘淑秀同志在临沂市河东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6-02-10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政府工作报告

在临沂市河东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6年2月7日)

代区长刘淑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5年。5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0.3亿元,同比增长24.6%,五年平均增长19.6%,人均GDP达到1400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43.6%,5年平均增长2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亿元,同比增长39.3%,5年累计完成99.5亿元,是“九五”的3.1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亿元,同比增长16.9%,5年平均增长16.1%。“十五”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8亿元,贷款余额49.1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9.5亿元和35.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20.8∶46.7∶32.5调整到2005年的11.8∶55.9∶32.3。工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6.7亿元,5年平均增长38.2%;实现增加值13.3亿元,5年平均增长36.2%;实现工业利税2.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1.2%。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进程加快,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万亩,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标志认证。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实现市场成交额34.7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6%。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541户,民营企业发展到1357家,分别比“九五”末增加1341户和815家。

(二)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2005年全区招商引资项目207个,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1亿元,5年累计利用区外资金64亿元,是“九五”的100倍;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309万美元,是建区十年的总和。对外贸易继续扩大,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关系,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其中出口9000万美元,是2000年的5倍。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首批入园项目29个,总投资29.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两年累计减免农业税及附加2609万元。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削减率达到30%。国有粮食企业、医疗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金融、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45亿元,是“九五”的5.5倍。坚持高标准抓好城市建设,城区重点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35.3%,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4.8平方公里发展到1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5%提高到32%。完成了临东路、外环路、九曲沂河老桥、东兴路改造、自来水厂、兖石铁路复线、胶新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葛沟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实施“千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个村2.1万人的吃水问题。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建成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6.4万户,入户率达到42%。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1万户。5年累计完成小城镇公共建设面积38万平方米,生产建设面积130万平方米,完成小城镇规划7个、村庄规划312个,硬化村镇道路481.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5年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2个,专利持有量310件,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32个,新建、扩建校舍面积12.3万平方米。在5个乡镇、街道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群众20万人。扎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行列。积极开展生态区建设,关停取缔土法加工兔毛项目900多个、废旧塑料清洗加工项目1100余个。大力实施土地复垦和节约用地,争取省级以上土地复垦项目2个、资金3231万元,计划整理复垦土地1151公顷。5年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49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065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分别比“九五”末增加10268人、5955人和6000人。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912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3571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50元和412元,5年平均增长8.8%和11.5%。人事、统计、审计、物价、兵役、法制、邮政、档案、史志、旅游、文化体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五)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素质进一步提高。相公街道刘团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大力推进“平安河东”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和矛盾调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政治局面保持稳定。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圆满完成“四五”普法任务,民主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机关活动,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全面、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过去的5年,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是:

——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团结一切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

——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把河东的发展置于临沂市发展的大局之中,争取更多地支持和帮助。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各位代表,发展令人振奋,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历届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省、市驻河东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五”历程,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工业总量不足和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慢,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园区功能亟待完善,招商引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突出工业强区、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坚定不移地保持经济在很长一个时期快速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东城区。到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2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56.8∶3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9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

“十一五”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提高农村文明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0年,基本建成6大种植养殖基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到2007年,基本建成覆盖全部农民的合作医疗网络;到2010年,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学校无危房;争取100%的村用上自来水,80%以上的村镇达到文明村镇标准。认真落实上级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植一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到2010年,食品加工、五金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四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实现产值1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0%;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争创1个中国名牌、2个山东省名牌。按照“统一规划,项目主导,配套发展,带动就业”的发展思路,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促进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到2010年,河东工业园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我区“依河而建,北上东扩,构筑框架,提升功能”的城市发展思路,突出滨河旧村改造工程,加快市政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0年,完成滨河区域旧村改造任务,城市化率达到50%。完成自来水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形成完善的城市生产和生活供排水体系。加快能源、水利、交通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协调、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六纵六横”道路网络,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配合国家、省、市搞好长深、枣岚高速公路建设、胶新铁路复线建设、飞机场搬迁等一批重点工程;规划建设3座沂河橡胶坝,形成沂河梯级水面;改造和建设新一代宽带数据通信网;完成葛沟灌区三期工程、汤河回水段培堤工程、区内东调二期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新建3座110千伏变电站。

(四)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强化公共服务,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到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加快发展高中教育,2010年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初中未考上高中、高中考不上大学的人员100%纳入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0%以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到2010年,城区大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0.8吨标煤、125立方水。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社会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2006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围绕上述任务目标,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围绕食品加工、五金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工艺4大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每个产业至少培植6家以上规模企业,逐步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大林食品、万全食品、凯佳食品、远宇食品等骨干企业,打造食品加工基地;依托蒙凌机械、第三汽车配件、荣祥钢管、志同拖拉机等骨干企业,打造五金铸造加工基地;依托澳美纺织、金绫纺织、阳山毛纺、张仕西服等骨干企业,打造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依托华太电池和华盈、万隆、新新工艺品等骨干企业,打造轻工工艺出口加工基地。争取4大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在主导产业中选择一批基础好、成长性强的企业重点扶持、重点培育,增强企业实力,壮大骨干企业群体。争取产值过5亿元企业达到1家、过亿元企业10家,2家企业利税过3000万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区财政继续拿出资金,对创牌产品、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给予扶持和奖励。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以上。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联合,争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靠企业达到65家以上。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广应用水泥复合外加剂、减压式工程油缸等10项工业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片山食品有限公司跨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以上。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引导和扶持蒙凌装载机、鲁泰运动鞋、伯利恒家具等7种产品争创省级名牌。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体系建设,争取1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投资5000万元的大林食品公司MD脱水蔬菜项目、投资2700万元的华太电池公司新型电池项目、投资207万美元的金泰水泥厂环保水泥项目等;抓好澳美纺织、鹏程纸业、远宇食品、第三汽车配件等6个过亿元的项目及远洋制罐、六和饲料、欧瑞金五金工具、大江食品等一批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做到早投产、早见效,争取全年新上、技改投入突破20亿元。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争取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500户、民营企业200家,新增注册资金2.5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万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塑料产业基地、新绿资源公司等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启动塑料产业基地二期工程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对利税过千万元的8家企业,明确区级领导包扶;过百万元的47家企业,明确经济主管部门包扶。乡镇、街道和区直各职能部门,在土地、规划、环保、税收、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和帮助,多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积极组织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贷款规模,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高新技术项目,优先争取国家、省政策性资金支持,争取利用各项政策性资金1亿元以上。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凯佳食品有限公司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无公害标志认证。积极搞好省、市标准化农业试点,突出抓好郑旺镇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植1万亩出口创汇蔬菜、4万亩杞柳、3000亩高标准花卉、2000头奶牛肉牛、1000亩食用菌、60万只特种动物6大种植养殖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实现畜牧业产值7.25亿元。继续推进百万农户致富、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项富民工程,争取为6000户农户发放扶持贷款2亿元,财政贴息200万元;依托鲁南职业学校、育杰学校、职业中专等13处劳动力培训机构,突出抓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争取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使用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路水医学电”建设投入,投资2380万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75个村9.8万人的饮水问题。投资790万元,实施郑旺农田灌排工程和汤头红旗岭开发治理工程;投资70万元,改建相公付屯闸。实施区乡公路畅通工程,投资1700万元,完成程梅路重沟段5.4公里、汤河段7.7公里及汤大路刘店子至郑旺12公里老油路改造工程;投资280万元,新建李公河桥和重沟万家湖桥。争取完成重沟、汤河、郑旺、凤凰岭、八湖5个乡镇、街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工作,新增受益人口15万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村村通互联网工程,互联网入村率达到100%。大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依法稳定增长,更多地覆盖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继续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补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更多地资金投向“三农”,上半年争取将农村信用联社改建为农村合作银行。深化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确保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费及时足额到位,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和老年人生活保障等问题,建立完善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三)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加快城乡规划编制。完善城区热力、燃气、供排水等各种管网规划,搞好城市重点区域的详细规划,争取用1~2年时间实现城区规划全覆盖。争取上半年完成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完成郑旺、凤凰岭、重沟3个乡镇、街道规划编制,完成120个村居规划,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村居规划全覆盖。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抓住临沂城区“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北上东进、南优西连”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城镇功能。投资7000万元,完成二滩内休闲沙滩、阳光水岸、科普广场、体育场、综合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园等景点建设,上半年完成二滩绿化工程;结合园林城市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城区主要道路及公共绿地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8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开发,市场运作,集约建设”的思路,启动滨河区域旧村改造工程,争取引进几家外地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开发高档住宅和商住楼,加快推进东大绿洲、东兴花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争取全年完成旧村改造和房地产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完善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搞好小城镇商业街开发、住宅小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小城镇功能,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聚集,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资800万元,完成凤凰大街东段环境改造工程,争取启动聚圣路、顺安路南段硬化工程。投资2500万元,完成自来水厂配套工程建设,争取城区供水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万人。投资6900万元,完成3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城区配套管网3.5万米。加快滨河东路北段九曲柳杭头至汤头文泗公路15公里工程建设,争取上半年全面完工。争取启动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市搞好长深高速公路、北外环路、飞机场搬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把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东红公路、342省道两侧环境整治改造。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城区内私搭滥建、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优化城市环境。加强文明城市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城市意识。积极配合临沂市搞好国家卫生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

(四)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内外资一齐引,提高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创新招商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的招商机制,积极吸引外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投向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业项目。完善大项目推进机制,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继续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开设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严格奖惩机制,适当提高招商引资在岗位目标责任制中的考核比重,年终严格审计考核,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继续予以重奖。建立健全与外商沟通联系机制,对扰乱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处理,切实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加强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聘请专家对园区二期工程进行规划,同时搞好园区内29家企业的用地、工程建设的详细规划。完善园区内水网、电网、路网、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搞好美化、绿化、亮化,打造一流招商载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好园区项目进入关,提高投资强度。争取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建立完善项目推进激励机制,加快项目落地。争取20家企业完成厂房建设,10家企业建成投产。引导乡镇、街道围绕现有骨干企业引进配套加工项目,密切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体系,项目做到相对集中,形成规模聚集效应,鼓励乡镇、街道引进的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向区工业园集中。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档次,重点抓好脱水食品、工艺品、电池、五金工具等产品出口,争取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3亿美元,其中出口1.2亿美元。培植新的出口载体,鼓励更多的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争取新增自营出口权企业45家。抓住沿海加工贸易内移的机遇,利用我区五金、服装加工优势,对现有企业进行筛选,推动东盛塑胶、鲁泰鞋业、国欣工具等重点企业及相公、凤凰岭街道的服装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贸易规模。争取新增加工贸易企业5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五)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依托胶新铁路大型货运编组站,培植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投资1500万元,改造提升五金城、鲁南服装、信息配载等老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投资1000万元,新建一个仓储面积80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在3个乡镇、街道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日用品超市,规范建设村级便民店150家,繁荣农村市场。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及其他服务业。加快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争取新四军军部旧址八一建军节前正式对外开放,同时启动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国际影视城一期工程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争取全年接待剧组5个以上,游客10万人以上。争取投资1.7亿元,启动山东正直国际赛车场F3赛道建设,尽快建成全国第二家F3赛车场。充分发挥汤头温泉旅游的特点和潜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统一规划布局,做到政府控制资源、社会开发温泉、配套服务设施,争取用3~5年时间把汤头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文化图书中心、人民会堂、多功能广播电视厅等文化基础设施的立项工作。加快小皇山遗址、凤凰岭龙山文化、泉上屯中石器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开发。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和金融、保险、担保等新兴服务业。

(六)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平安河东建设。继续保持对刑事犯罪的严打态势,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命案必破”等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抢劫、抢夺和盗窃机动车及入室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公安基层所队警力占总警力的85%以上,派出所警力达到50%以上,组建防暴警队。完善和规范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化解矛盾,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防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推进文明河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增长10%;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进校企联合办学,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增长10%,推荐安置就业率达到90%以上。继续抓好引进人才工作,引进各类短缺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严格环境监管制度,坚决杜绝废旧塑料加工、电子废物非法加工、土法兔毛加工等“五小”项目死灰复燃。加强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社会保障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3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企业养老保险扩面2500人,医疗保险扩面达到养老保险人数的85%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00人。完成汤头、相公、重沟3个乡镇、街道敬老院改建、扩建工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5%。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做好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安排好受灾和困难群众生活;发展慈善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认真履行政府职责,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工作体现在“会干事”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推进经济建设和管理社会事业。不断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层级监督和专项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建议和意见。

完善“三个体系”。完善决策目标体系,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执行责任体系,更加注重执行责任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健全完善部门负责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考核监督体系,更加注重考核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健全完善考核标准和制度,增强考核监督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把政府职能转移到强化宏观调控、监督协调和提供服务上来,努力营造公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坚持政务公开,推进服务承诺制,加强乡镇、街道为民服务大厅(院)建设,切实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基层、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建设廉洁政府。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增强抗腐防变能力。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对行政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查违纪违法案件,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开创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建设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东城区而努力奋斗!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