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edongquhd0131/2025-0000023 | 公开目录: | 部门计划 |
成文日期: | 2025-02-18 | 发布日期: | 2025-02-18 |
发布机构: | 河东生态环境分局 |
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成绩
(一)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2,改善率5.4%;PM2.5为38μg/m3,优良天数为261天,超过市既定目标12天。省控断面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二)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一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PM2.5和臭氧(O3)协同治理,对全区58家加油站开展油气回收治理设施监督性监测,鼓励加油站安装在线监测及自动报警系统16家。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对69家涉气工业企业及17家汽车4S店实施“一企一策”清单化提升治理,48家重点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安装无组织废气在线管控的密闭收集,挥发性有机物监督帮扶发现的23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强化扬尘精细化管理,严格督导实施建设工程“6个100%”要求,夜间巡查累计2704余家次,携带便携式移动设备对站点周边工地进行巡查共计5585余家次,移交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交办单190个,督办单10个、突出问题整改单20个。二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清河行动”,对汤河及其12条支流沿线开展深入排查,对9项重点任务发起全力攻坚,交办225个突出问题,推动解决大批水污染影响严重问题。严管排口,守好“闸门”,审批入河排污口4个,建立112家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管理清单台账。开展葫芦沟水环境整治工程,配合实施柳沟、管仲河治理工程,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完成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3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是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完成12个地块土壤污染调查,督促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土壤和地下水自行检测,完成1家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4个地块纳入优先监管地块名单。
(三)防范化解环境风险隐患。一是切实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共交办、移交摸排涉及河东问题160个,其中,信访件123个,移交问题11个,摸排线索26个。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涉及我区个性问题10个(均包含在交办、移交摸排160个问题中)。目前,已办结、整改完成152个问题,还有8个问题正在推进。二是切实抓好固废应急管理。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备案的企业113家,持续开展日常管理,60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抽查合格率100%。完成29家企业应急预案备案、9家企业风险隐患排查,生态环境安全专线一排底线工作扎实推进。三是切实抓好结构性调整工作。印发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2021-2023)方案,推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在市级三年行动终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四)统筹抓好执法监管和服务。一方面,规范执法夯实监管体系。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入企报备,完成180家企业“双随机”执法检查,联合7家单位共开展14次跨部门双随机执法检查。坚持“无事不扰、违法必究”的原则,累计开展非现场执法85次,扎实查处环境信访案件,解决群众环境信访问题314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5件,罚款64.50万元,缴纳罚款74.78万元。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企业,常态化开展7次“送法入企”帮扶活动,服务企业130余家次。推行温情执法,对4家符合不予处罚情形的企业实行轻微免罚。
二、存在问题
(一)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成效有待提升。受财政资金保障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治理任务持续艰巨等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较大。
(二)统筹协调、跟踪问效力度有待加强。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发挥不够充分,跨领域环境问题治理协调推进难度大,区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实体化运用不健全,距离大环保工作格局还有差距。
(三)人员管理、制度建设体系有待完善。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执纪问责和成效激励机制建设不够完善,部分临时聘用人员存在违纪问题,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目标导向,发挥牵头揽总作用,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着眼关键问题,推进任务整治,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严格环境执法,统筹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完成上级约束性指标。
(二)狠抓督察信访突出问题整改。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清零”行动问题整改及“回头看”,巩固整治成效,以最好状态迎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检阅。
(三)持之以恒抓好环保队伍建设。丰富廉政教育形式,聚焦职能职责,着力转作风树新风提效能,补短板促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营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