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0104/2021-0000294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成文日期: 2016-03-07 发布日期: 2016-03-07
发布机构: 河东区教体局
河东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发布时间:2016-03-07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圆满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项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依据国家、省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及《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河东区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1年,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211”工程,新建、改扩建项目23个,竣工面积3.6万平方米。2012年起,坚持体系化推进教育民生,先后制定实施了《河东区教育优先发展三年规划(2012-2014年)建设实施方案》和《河东区教育优先发展再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2017年)》。截止2014年,《河东区教育优先发展三年规划(2012-2014年)建设实施方案》超额完成,累计整合资金14.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项目310个,竣工面积69.5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河东区教育优先发展再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2017年)》扎实推进,2015年,已竣工校舍项目5处,改造沙土、页岩运动场为塑胶、草皮运动场53处,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

二是教育学区“龙头工程”进展顺利。教育学区高中部15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九年一贯制学校计划投资2亿元,规划面积8万平方米,设置96个班级,目前,小学教学楼、餐厅楼、综合办公楼、校舍公寓楼已框架封顶,计划2016年9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幼儿园5600平方米已完成工程主体,正在进行内部装饰,计划2016年9月投入使用。以城区学校为龙头、镇街中小学为骨架、相对合理布局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1)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5%,0~6岁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率达30%以上。组织实施了《河东区2011-2013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基本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大幅扩展,普及程度得到提高,85%以上的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或教学点),留守儿童入园得到保证。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成效明显,新建、改扩建77所标准化幼儿园,全部镇街(工业园区)建立了中心园并通过了山东省乡镇中心园认定,其中50%的镇街中心园创建成为省级示范幼儿园。扶持发展了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8所民办园达到市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标准。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效预防和纠正了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办园行为更加规范。(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依法办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实施“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政策,杜绝重点校、“校中校”,基本消除了“择校”现象。指定有关学校接纳城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就读,符合条件的同样享受我区教育“普惠”政策,有效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100%、98%。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5处,市级规范化学校6处。实施素质教育,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探索“轻负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聚焦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体质健康,全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14 %、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4.12 %。(3)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撤销原临沂第二十五中学、临沂第二十六中学,将其并入临沂第二十四中学,设立临沂第二十四中学一处高中三个校区,暨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南校区(原临沂第二十四中学老校区)、北校区(教育学区高中部)和东校区(原临沂第二十五中学校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稳妥实施“选课走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高考本科进线人数实现逐年突破。(4)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实现了市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春季高考人数大幅增加,考试成绩有较大提高。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全方位拓宽,实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机电技术应用和学前教育专业获批市重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成为市特色专业。河东区职业中专以全市第一的成绩通过第二批省级规范化学校立项评审。沂蒙职业中专获批全省第二批合格学校。(5)社会办学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力量办学平稳健康发展,现有民办职业中专3所、民办小学1所、特教学校1所。

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保持市内领先。组建了双千兆统一出口,内网千兆裸光纤直连,覆盖所有学校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带宽校校通。配备4000余台教师用计算机,实现了全区专任教师人手一机。配备微机室120口学生用计算机6000余台,为20所学校配备了集微格教室、录播教室功能于一体的校园电视台,全面普及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1300余口交互式多媒体教室,450口学科专用教室多媒体,建设各类资源达15T,实现了全区优质资源班班通。开通班级空间773个,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开通率达100%;开通专任教师空间1873个,开通率83.28%;开通学生空间35627个,家长空间13253个,开通率77.18%,各类空间总量已达到43904个,基本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先后成功举办了5个市级现场会,多次在全省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和苏鲁豫皖电教研究会上作典型发言,多次为省电教馆和市教育局提供教育信息化调研现场,区工业园实验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省仅有11所),临沂第24中学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全省仅有6所)。

是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师资配置更趋均衡。建立交流轮岗制度,制定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交流的实施意见》,实现了区域内教干教师的合理流动。建立教师年补充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积极从北京师范大学等“211”师范类大学中引进优秀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有力地补充了农村小学教师缺编问题,基本保证了专任教师“退补相当”。认真落实各项规定待遇,切实保证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奖励性绩效工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各项物质、精神待遇落实到位,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从2014年起,对城市建成区外的学校教师实行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极大调动了城市建成区外的乡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十二五期间,我区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海军招飞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5年,顺利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在全市教育综合督导中,我区一直名列前茅。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区小学班额过大、生均占地面积、生均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全区初中大班额班级数量占班级总数的44%,其中城区初中学校占79%;全区小学大班额数量占班级总数的42.8%,其中城区小学为64.8%。

二是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较少,无证办园现象较为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学前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分级管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尚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生源需求。根据上级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中小学教师整体超编(不考虑公办幼儿教师占编问题)。但按照现有小学在校学生数测算,缺编严重。受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约束,每年针对教育系统的公开招聘计划与全区教职工减员数量相比达不到“退补相当”,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在农村小学,教师包班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校际均衡化发展水平尚需提高。受师资、管理等因素影响,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办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随着“五区托一城”发展战略实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学龄人口逐年递增,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相对滞后的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市区已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见。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最为关键的五年,对进一步提高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五区托一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繁荣宜居幸福的新河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三五”期间河东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打造教育强区,为全面实施“五区托一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繁荣宜居幸福的新河东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优先发展。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之举,切实做到领导重视上优先关注教育,科学发展上优先考虑教育,重要工作部署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上优先倾斜教育,项目推进上优先观摩教育,年终考评上优先考核教育。

2、公平发展。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新起点,更加突出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内涵发展。把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4、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法,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5、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评价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总体目标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国家、省市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再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统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到“十三五”末,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人才支撑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强区目标基本实现。

三、“十三五”期间河东教育事业重点任务

(一)扩大《教育优先发展三年规划》成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再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以改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为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64处,改造、提升人造草坪运动场49处,塑胶运动场12处,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城镇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步伐,逐步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到2016年,城区小学和镇街、工业园区中心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4人以内,初中段控制在55人以内,高中段控制在56人以内;到2017年,城区小学和镇街、工业园区中心小学起始年级控制在45人以内,初中段控制在50人以内,高中段控制在50人以内。

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抓好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各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制订整体规划,明确年度任务,分步推进实施。到2020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14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4处,基本实现全区镇街中学和中心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水平,基本实现全区所有学校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二)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一是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建设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学习能力。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

二是创新德育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优化学生学习心理,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示范课程和精品德育课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全员育人,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突出实践体验,实行校外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德育内化。

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深化“温馨教室和谐校园”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作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挥学生家长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弘扬社会正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四是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德育实践、课题研究、项目推进、专业引领的多维研训模式。加强德育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德育主题班会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组织德育主题班会优质课展评,加快打造一支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

五是推动少先队和共青团事业新发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少先队、共青团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组织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小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少先队课程和学科建设,把少先队活动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少先队、团队活动阵地建设,完善校内阵地,将学校少先队队室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新少先队和团队活动载体,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生动活泼、时代感强的中小学少先队、团队活动。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技能素质。

(三)大力发展公办园,规范发展民办园,建立起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计划和区教育专项规划,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幼儿园配套建设工程,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要求,抓好镇街中心园、社区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实施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确保幼儿园与居住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二是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捐助学前教育或出资举办幼儿园。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培训教师等方式,对通过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

三是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对存在危房和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幼儿园,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彻底消除危房和各种安全隐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足配齐幼儿园办公设备、玩教具及图书等,逐步改善办园条件。到2020年,全区8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镇街中心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

四是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鼓励举办特殊教育幼儿园,选择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园保教试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工作,确保所有留守儿童按时入园。“十三五”末,残疾儿童入园率和接受康复训练率均达到90%以上。

五是完善幼儿园管理和保教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幼儿园动态监管,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政府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安全预警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大非法办园清理整顿力度,逐步消除无证园。创新幼儿园管理模式,鼓励示范性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合作办园、结对帮扶等形式提高全区整体办园水平。加强保育教育管理和指导。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到2020年,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5%以上。

(四)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健全降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机制,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各项规定的落实。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与协作,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领域。巩固“双基”创建成果,到2020年,全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

二是突出教学中心。关注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有效教学”,高举“聚焦教学、决战课堂”大旗,从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等手段,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努力打造务实、有效、高质的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办分校、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捆绑结合、共同发展等模式,总结、推广联合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联合办学模式,带动区域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四是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从课程教学、考试招生、教育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学校管理体制、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参与监督等方面明确改革内容和改革路径。成立全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各镇街、工业园区和区直有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我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五)认真研究高中教育教学规律,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新突破。

一是积极研究应对高考新变化。关注高考改革最新动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举的工作方针,降低教研重心,认真研究高中教育教学规律,探索适应新变化的教学策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确保高考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深入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以深化精细化管理为引领,推进人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以推进电子备课与高效课堂衔接为依托,深化有效教学改革;以实行立体渐进式推进为思路,深化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与综合标准的提高,全体教师思想境界与业务成效的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绿色升学率的“四个”提高。

三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支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根据“一校三区”不同特点和优势,分别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高中特色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力争重点本科进线人数实现新突破。

(六)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能力。

一是加快职业学校硬件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河东区职业中专院内,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区职业教育中心,组织区职业中专争创省级规范化职业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加快建设数控、机电、电子、汽车、计算机、物流等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二是科学调整设置专业课程。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充实、提升职业培训内容,拓展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加强专业与教育信息化融合,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三是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沟通合作,进一步完善“定单式”培养等育人方式,不断增强职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职教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和直接升学制度,拓宽继续学习渠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职业中专在校生达到7500人以上。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职业学校师资结构,逐步提高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比例,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制”教学团队。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和服务机制,为教师培养培训与企业挂职锻炼提供良好条件。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数量的80%以上。

(七)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加快全区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发展步伐

一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保障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指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立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创新教育竞争机制,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在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形成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区域合力,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健康、内涵发展。

二是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加大民办学校日常管理力度,加强过程监督检查,深化民办学校各项改革,努力提高民办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发掘民办学校持续发展新的生长点,积极探索民办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办学自主性,依法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积极推进医教结合、智慧康复。高度重视特教技能开展,强化特殊教育学生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

(八)加大投入,强化应用,推动教育现代化有序发展

一是加快数字校园、网络互动教室建设。到2020年,力争中心小学以上所有学校均建设1套集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功能一体的网络互动教室,所有完全小学建设1套网络听课、研讨教室。实现城乡学校一对多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实现全区各学校间网络教学研讨,实现区域间远程视频会议,实现课堂教学网络直播。

二是建设“河东在线学堂”。部署建设符合我区实际的“微课资源平台”和“优质视频资源平台”,整合形成“河东在线学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知识点,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资源评选活动,推进基于网络的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加快推进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专递课堂“三个课堂”建设。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指导各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积极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是推进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鲁教师发〔2015〕2号),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在强化区域统筹的基础上,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积极完善教师、校长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二是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继续实施新录用教师公开招聘现行政策,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准入条件,保证新增教师质量。按照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不断完善教师年补充机制,到2020年,基本解决农村紧缺学科教师缺编和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师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强正面引导,定期组织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四是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民主参与的科学决策机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认真落实各项规定待遇,切实保证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奖励性绩效工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职称分级竞聘等各项物质、精神待遇落实到位,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四、“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宏观统筹,党政齐抓共管,健全教育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提高教育科学化决策水平。建立健全定期议教制度和区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积极组织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听取教育方面情况汇报,及时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教育排忧解难。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对知识分子的凝聚力。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对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二)加大投入,夯实教育优先发展基础。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逐步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

(三)加强督导,形成教育健康发展合力。健全教育督导体系,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对各镇街(园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有效监督,实行定期通报制度。针对全区教育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并形成教育督导报告。建立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估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涉及教育的违法违纪事件,严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非法办学行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建立学校安全预警、联防联控、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全力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