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0110/2021-0000117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成文日期: 2022-06-10 发布日期: 2022-06-10
发布机构: 河东区住建局
河东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6-10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是开启临沂国际生态城建设的重要五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事业,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在认真总结河东区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推进落实情况基础上,正确分析“十四五”期间面临的主要形势,确定“十四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主要任务。

一、“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方针,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满足提高人民生活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需要;深化建设事业各项改革,调整优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建设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加快行业科技进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建设事业整体素质和水平,紧紧围绕九个五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以道路等基础设施为龙头,西连东接,南通北改,提质升档,合理布局,打造亮点,推动落实总投资约25亿元的2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河东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国际生态城建设提供坚强支撑;继续推进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人群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户厕覆盖率,通过新建和提升改造实现全区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全覆盖,建立健全改厕后续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取暖,不断提高清洁取暖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75%以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住房保障新体制,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科学布局城乡建设规划。

“十四五”期间,努力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到2025年河东区户籍人口将达到90万人,预计全区到202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55%。

按照临沂市委、市政府“东拓西联、南融、北接”的发展格局,我区空间布局确定为:两轴三带、三廊六支、圈层拓展、组团发展。“两轴”,即沿沂河发展轴建设集约高效、疏密有致的城市核心区,沿沭河发展轴建设形态有机、城绿交融的城市新中心;“三带”,即北部沿北疏港路打造休闲旅游发展带、中部沿北京东路打造中部创新服务发展带、南部沿沂河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带;“三廊”,即沂河、沭河、汤河三大滨河生态廊道;“六支”,即李公河、苍源河、汤河支流、汀水河、韩信河、鸡龙河六条滨水生态廊道,全力营造蓝绿融城的生态格局。

(二)加快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全面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大框架,依托已建成道路基础设施现状,以“基础设施优先服务项目建设、片区开发”为主导,本着“先急后缓,逐步建设”的原则,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城镇路网布局,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一是积极争取将跨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市级盘子。加速推进临沂市内环线河东段(沂河路-温泉路-南京东路)快速化建设。在实施北京路沂河大桥改建工程的同时,完成临沂市北内环、北中环、东中环三条环线道路河东段建设,打造区内的环线路网,与临沂市北城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全线贯通。积极争取,力争市级启动南京路、雄安路、凤凰大街、沂河路等4条道路东延至莒南、临沭工程,建设西安路、雄安路、湖北路等3座跨沂河大桥(或隧道),破解国际生态城片区缺乏东西向主干道瓶颈。积极争取将温泉路北延(南京东路—长春路)、联邦路北延、陶然东路快速化改造、河东中心城区至汤泉旅游度假区快速化道路建设、沭河滨河大道建设等工程纳入市级道路建设盘子,逐步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二是继续完善城区道路建设。打通城区内利坊街、利源街、桃源街等断头道路,完善道路路网建设,主城区全面消除断头路。投资15亿元,实施柳杭街、凤鸣街、凤翔街、华龙路、凤仪街等24条道路建设,共计30公里。投资2.2亿元在老城区范围内实施安居街、李公街等10条道路改造工程,共计约13.6公里,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和灰尘污染。到2025年,城区建成以东兴路、北京东路、沭埠岭一路、陶然路、温泉路等主干道构成的快速交通骨架,建成以人民大街、凤凰大街、解放东路等路网构成的内部交通次干道,形成丰富的交通网络,逐步解决现有交通网络不健全、内部缺乏交通次干道及生活支路等问题。

全面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投资3亿元对城区主管网雨污水进行改造,彻底解决解放东路以南片区雨污合流问题。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新东兴路、沭埠岭一路等新建道路的供水、排水管网建设;积极筹建生态城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城区供排水体系安全、高效、完善。力争十四五期间,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98%以上。加强城市燃气设施,大力发展管道燃气,建设燃气管网300公里,气化率达到97%。

每年打造5-10处标志性街头绿地或街心公园,实现“出门500米就有公共绿地”目标。对新建道路,全部进行高标准绿化、亮化,打造城市景观样板路。同时,启动城区内主干道景观提升和城市“双修”工程,对所有主干道,全部按照景观大道标准进行打造。十四五期间,建设各类绿地100公顷,其中公园、游园绿地40公顷,防护绿地20公顷,道路绿地40公顷。

继续完善我区蓝天热力和富源热电“双热源”格局,大力推进中继泵站建设和供热管网敷设。十四五期间敷设DN1000供热管网28.5Km,DN400供热管网18Km,供热支干线及小支线50Km。全力谋划,争取在外环路与郑太路交汇处选址建设一处燃气热源,提高中北部供热能力,解决汤泉区、东部商城片区集中供热问题。对集中供热管网无法覆盖区域,全力推进空气源、河水源、中水源等清洁能源供暖,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集中供暖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解决老旧小区集中供暖问题,全区集中供暖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以上。

(三)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新建农村社区楼房和设施配套建设标准,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人群”住房安全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健全贫困户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长效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灾和住房保障方式变化等原因造成的新增危房改造任务,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扎实推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根据需要继续做好追加建设任务的实施和道路硬化的维护保养修复工作(2021年计划实施50万平方米),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为群众铺就通心路。

继续加大力度提高户厕覆盖率,2021年计划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200户,对全区2020年前已建成的88处公厕进行无障碍改造和设施维修提升改造。继续推动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完善区级指挥中心和各镇街管护平台等后续管护机制。实现全区农村无害化厕所全部实现粪污统一化抽取、无害化处理、产业化利用、智能化监管等“四化”管理模式。

积极研究政策探索农村清洁取暖,继续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因地制宜、居民可承受”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农村地区平均清洁取暖率达75%以上,构建绿色、节约、高效、协调的农村清洁供暖体系。

推动实施八间屋村第三批美丽村居省级试点,积极新增申报其他试点项目。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所有建制镇驻地配备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改善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

(四)加快全区住房保障事业发展。

规范物业管理。不断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商住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全覆盖,实现整治改造完成后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抓好住房保障。加快棚改安置住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压茬实施交付和分配入住工作,完成棚改建设回迁安置11983套,让棚改居民早日实现“安居梦”。配合市局做好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宣传和资格初审工作。

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基本完成省数据库里15个老旧小区的水电暖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作,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四、政策措施

(一)坚持高标准规划定位。以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国际生态新城为引领,突出临沂、河东特色。

(二)完善城乡建设基础配套。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和广度,合理引导和拓展城市公用设施社会投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全面拉开放大城市发展框架。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配套衔接”的原则,统筹建设市、区两级确定的水系,加大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完善水、电、气、暖等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障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财税联动,动态跟踪影响收入的因素,认真做好收入组织工作,确保按节点完成收入目标任务。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障城乡融合发展、“三保”等重点支出。

(四)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发挥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