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edongquhd0102/2021-0000063 | 公开目录: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成文日期: | 2018-04-10 | 发布日期: | 2018-04-10 |
发布机构: | 河东区发改局 |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执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一三五”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八八举措”,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9%,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9亿元,增长11.6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7.1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09元,增长9%。三大需求支撑良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4亿元,增长17.3%,增幅高出去年同期24.9个百分点、高出全市8.8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增长10.3%,房地产需求旺盛,商品房销售面积46.1万平方米,增长45%;完成进出口总额32亿元,增长17.6%。重大项目拉动作用增强,30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实施,100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97个,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1:47.9:47。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家庭农场50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新认证“三品一标”7个。强力抓好高产创建,建成2个省级万亩示范方,4个市级超吨粮千亩示范片。工业转型步伐加快。统筹推进“工业3·80升级”工程、“百小企业提升”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2亿元,增长21.7%。传统产业升级工程大力推进,五金机械、食品加工、家装建材三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468.2亿元。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实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丰造粒、伯克特医、霸尔肯汽车整备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百企百项百亿技改”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技改投资92亿元,增长18%。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十大现代服务业振兴计划”,总部经济、医养健康、全域旅游、航空服务等产业加快兴起,成功获批省级重点服务业城区、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奥德燃气入选省级重点服务业企业,鲁商·知春湖、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纳入省级服务业载体项目。全域旅游稳步推进,接待游客6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首届中国(临沂)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龙园获评4A级景区,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奥华温泉获评3A级景区。新业态发展加快,电子商务交易额、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达204亿元、760亿元、340亿元,分别增长33%、28.2%、11.8%,“一带一路”出口产品加工园、佳画电商产业园等项目高效推进,引进了中邮物流产业园、中俄新丝路物流园等项目。
(三)“三大动力”支撑强劲,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三轮驱动”,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扩大开放激活发展活力,不断创新打造经济新引擎,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混合动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共调整、取消区级行政权力事项130项,推行区级“零跑腿”或“只跑一次腿”事项202项。积极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山东政务服务网河东区站点、微信公众号“河东政务”上线运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多证合一”,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新登记市场主体9925户,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到4.2万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其他改革事项均取得新进展。开放优势持续扩大。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全区实际到位资金132亿元,共招引项目173个。新签约过百亿元项目5个,分别为中国梦幻城、华东太阳城、荣昌文旅小镇、农科景城、火车北站片区改造。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首条全货机往返航线顺利开通。“走出去”步伐加快,新增备案境外投资项目2个,对外实际投资592.4亿元。奥德燃气与东方能源合资收购澳大利亚桑托斯有限公司所持丹尼森凹陷气田区块50%权益,成为山东第一例海外气田收购项目。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数达14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7家,引进先进技术85项,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01件。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增注册商标1962件,全区有效注册商标达12910件,驰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21件,地理商标1件,新增山东省名牌产品1件,入围市长质量奖2家。
(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实施“城镇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1.98%,提高2.07个百分点。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北京东路主线实现通车,5条环线道路建设加速推进,高铁占迁基本完成。总长17公里的14条城区道路建设稳步实施,“四纵四横”大交通框架逐步拉开。完成征收拆迁面积177万平方米,12个5220套棚户区项目有序推进,奥正诚园等在建商业开发项目26个,教育、医疗及商业配套等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助推中心城区全面扩容提质。公用事业不断完善,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村镇建设更富特色。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创建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7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48%,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村“硬化+改厕”步伐加快,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223万平方米,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399户,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以迎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环保突出问题3402件,累计清理环保违规项目675个、“散乱污”企业2596家、畜禽养殖3074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汤河、李公河西支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推进。“绿满河东”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5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
(五)民生保障不断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大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完成民生支出23.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2.4%。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15个省定扶贫村摘帽退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15个未脱贫村达到脱贫标准。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0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69人、城镇失业转就业183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0.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8.2%。“名师名校引领工程”取得突破,北京路小学暨临沂杏园小学东校区正式招生,“全面改薄”、努力解决“大班额”问题成效显著,累计提升40所中小学标准化办学条件。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年举办赛事活动30余项,新建村居健身工程110处,实现全民健身设施行政村全覆盖。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二级馆复评,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农村广播“村村响”和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名院进东城工程”初见成效,市第五人民医院即将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东城医院启动筹建。医养健康新模式探索建立,华东太阳城、金秋阳光等一批康养项目签约落地,伯克特医、宏欣医药建成运营。法治河东、平安河东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人口、统计、双拥、食品药品、城市管理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当前我区正处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食品加工、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需进一步改造提升;改革创新仍需纵深推进,改革统筹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创新活力和动力尚未充分释放;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形象与中心城区地位还不匹配,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统筹考虑发展趋势和河东区实际,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产业强区战略的重大工程,以“四新”促“四化”,推动全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抓传统产业促存量变革。深入挖掘旧动能新潜力,拓展旧动能新空间,持续实施“工业3·80升级”工程、“百企百项百亿技改”工程,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争取技改项目过百个、总投资过百亿。大力推动五金机械、食品加工、家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向科技化、高端化拓展,塑造传统产业增长新优势,力争三大产业完成产值520亿元。
抓新兴产业促增量崛起。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汇润高档润滑油、雷蒙德阀门产业园、远通霸尔肯汽车整备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
抓现代服务业促提质增效。全力实施“十大现代服务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养生、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充分发挥空港、陆港优势,加快推进中邮、中畅、中俄新丝路等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临沂商城东部物流中心;全力推动电商园区建设、垂直平台打造、特色电商企业培育、电商人才培训,稳步推进阿里巴巴诚信通授权渠道河东商城服务站项目,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创业中心;以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华东太阳城、区医院康养中心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医养健康新模式,努力打造医养健康服务中心;以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充分发挥汤头温泉、都市农业、滨河风光、红色文化、五金工艺等资源优势,打造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示范点,加快推进绿城桃李春风、沂州古城、荣昌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服务中心。
抓现代农业促创新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验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学研战略合作,狠抓农科景城、奥正假日农夫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田园综合体。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家庭农场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新增集体收入过10万元的村居25个以上。
抓融合发展促潜力提升。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三产联动、业态创新,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加快农业“接二连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围绕价值增值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二)聚焦改革创新突破,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开展“改革创新深化年”活动,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建设项目联审联办,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企业名称登记便利化改革,尽快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全程电子化登记,全面提升登记便利化水平,力争新增市场主体8000家以上。积极稳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强化创新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投入递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产学研合作提升、规模企业专利清零“五大创新行动”,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和“专精特新”等企业20家,新培育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件、40件。
注重品牌提升。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水平优、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争创驰名商标、山东名牌、市长质量奖各1件。全力打造区域品牌,争创“河东稻米”等国家地理标志。
(三)聚焦三驾马车提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扎实开展“引资引智突破年”活动,聚焦“五个中心”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央企、中国500强、世界500强跟踪对接,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大新优特”项目,争取招引项目110个。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抓好2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100个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
持续促进消费升级。顺应消费需求变化,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升级,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进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等新兴消费拓展。完善质量监督体系,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切实优化消费环境,确保居民放心消费。持续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持续推动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优势资源,加快临沂机场改扩建、公铁联运物流园、“一带一路”出口产品加工园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全面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外贸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华太电池等出口骨干企业,争取新增外贸主体50家以上,完成进出口总额35亿元。
(四)聚焦城乡协同发展,加快促进空间格局优化
全力提升中心城区品质。着眼中心城的中心区战略定位,抢抓临沂城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调整机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中心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1219”工程建设,加快联邦路、长春路建设,开工建设206国道改线工程,推进227省道大修项目,完成智诚路、桃源街等9条城区道路建设,对孝友路等3条道路进行沥青罩面,新建改建供水管网28.1公里,力争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高品质建设东城新区,积极推进天元锦都城、市委党校新校区等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14个棚改项目7046套建设任务,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
推进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优化提升镇街道路、管网、通讯、绿化、亮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水平,配套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区域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项目,争取完成农村无害化改厕8665户、户户通硬化路190万平方米。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问题后督察,确保整改到位。聚焦“治气、治水、治废”,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城市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治理和秸秆禁烧,加快推进汤河、李公河西支综合治理,尽快启动一污扩建工程调试运行,郑旺、汤头等污水处理厂实现正常运行。大力实施绿满河东工程,力争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
(五)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提升群众满意度
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全力保障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加快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坚持名师名校引领,全力做好临沂三十五中、朴园小学等名校进东城,持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学校16所,建设普惠性幼儿园13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统筹推进各类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新建健身路径100处,健身步道、镇街全民健身中心各2处,笼式足球场1处。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市人民医院东城医院等项目建设,改建标准化卫生室119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华东太阳城、金秋养老等项目建设,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法治河东建设。深化平安河东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
2018年,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奋力谱写大美新临沂美丽河东区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