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没有造血项目、缺乏收入来源这一突出问题,汤河镇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该镇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科学确定增收途径,多管齐下实现集体创收,初步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增收模式,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20年十个行政村中两个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8个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
选好一个带头人,坚持党建引领。首先着力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领头雁”,注重选拔有经营头脑和干事创业能力的本地致富能手和在外能人任职村党支部书记。目前全镇38个自然村24名村党支部书记为致富能手或在外能人任职,占比百分六十以上,十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均为致富能手或在外能人任职。汤河镇西洽沟村、后坊坞村就是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带好带强一个村的典型,这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都是在外打拼小有成就,心怀梦想回村创业的典范,他们怀揣返乡带领相亲发家致富的梦想回村任职,西洽沟村党支部书记大胆创业,敢为人先,西洽沟村作为全区第一批村改社区试点单位,赵景阳把握政策,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带领西洽沟村完成拆迁工作,建起全镇第一个小区,并一鼓作气推动二期三期拆迁建设工作,带领西洽沟村从负债30多万的“空壳村”蜕变为资产过亿、充满活力的“实心村”。后坊坞党支部书记立足本村实际,探索致富路,最终探索出一条“党建+合作社”的致富道路。其次,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引导。通过组织党支部书记到浙江、罗庄、费县等市内外发展先进地方实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学习其他地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先进经验做法,探寻适宜本村发展的路径。三是增强配套支持。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农经、财经、审计、国土、组织等部门负责人,各社区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组织办。村级确定增收项目和路径后,工作小组全力做好相关支持工作,主要负责村级增收项目的审核把关、资金管理、招标和协调对接等工作,财经服务中心、经管站、审计办协助做好资金管理和招标工作,国土所协助做好项目用地的土地指标等工作,组织办负责协调对接等综合业务,保证了有科室对接协调、有渠道反馈解决问题、有责任人。
定好一条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因村施策,立足各村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科学确定增收途径,多管齐下实现集体创收。一是社区建设开发模式。以洽沟社区佛罗伦萨小镇项目为代表,建设高标准商业店铺,由洽沟置业公司对店铺进行出售和承租等方式实现收益,项目投入使用后,每年能为洽沟社区带来800万元左右的收益。二是土地流转综合利用模式。以小程子河村的华夏高科﹒南亩春耕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项目为代表,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华夏高科农业示范园项目,依托该农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每年为小程子河村带来6万元固定收益。三是盘活资源模式。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机会,下力气开展三资清理,把村里的家底子摸清,通过租赁、发包等形式实现增收。禹屋社区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摸清应缴未缴承包费的土地100多亩,通过租赁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四是对于无基础积累、无资源条件、无区位优势的村,实行股份合作模式,通过村级自筹和联合周边部分薄弱村申请区财政扶持专项资金作为“红筹股份”,形成收益有保障、村集体有收入、群众有钱赚、干部有舞台、资金不流失“四有一不”的生动局面。例如故县社区的环保一体化喷涂喷塑项目,通过以占股20%的方式入股增加村集体收入,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10万收入。五是“党建+合作社”模式。以后坊坞村为代表,后坊坞村支部书记带头发起成立了兴业果蔬种植、兴成食用菌种植、兴业苗木花卉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为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从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反哺给村集体,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吸纳劳动力150余人。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可带来年收入10万余元。2020年,汤河镇立足“中国海棠之都、苗木花卉之乡、木柳工艺之乡”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将推广“党建+合作社”模式,打造合作社党建示范区作为党委书记抓党建“书记项目”,探索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新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头雁引领作用,强化合作社党建示范引领、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的作用,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发挥出来,促进苗木花卉特色种植、物流交易和文产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合作社党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用好一个资源,增强助推动力。充分利用好上级选派第一书记和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这个政策资源,借助第一书记的工作力量,为村级寻求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2014年以来,先后有市派驻第一书记3组,区派驻第一书记14组,共到13个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发挥作用,共为村级引进项目10个,带来帮扶资金三百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两百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