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近年来,汤头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改革决策部署,坚持基层和群众导向,在政务服务下沉工作中主动创造条件、应对治理变革,着力优化政务服务要素“就近、就地、就便化”配置。推动事项下沉、权限下沉、资源下沉,“就近、就地、就便”生态圈建设成效明显。数据显示,自驿站设置以来,街道4处试点大厅共办理事项700余件,极大满足了周边群众需求。
一、下沉高频事项,就地提升“一窗通办”能级
一是压实事项“一沉到底”。汤头街道12.7万人,按照“大事不出镇(街)、小事不出村(社)”标准,对户籍、卫健、民政、社保、医保、住建等热门服务和民生需求领域科学梳理,推动高频事项“能放尽放”。驿站服务事项涵盖养老、医疗、水、电等业务,包括机动车违章处理、老年人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新申请、公司设立登记、公司变更登记、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品审批等150项事项,其中龙车辇社区服务驿站点除了可以办理上述事项,可以办理临沂市公交卡业务。10月份,全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办件量5000余件,村社便民服务中心办件量480件。二是深化镇街“一口办结”。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牵头、条线整合的统一管理模式。长效推行领导驻窗服务机制,1-6月累计带头在镇街层面办理事项108个、解决问题104个。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大厅一键取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成办理、窗口统一出件”的无差别受理办事模式,无差别受理覆盖事项达95%。综合受理窗口全部“一窗通办”,无差别全科受理覆盖率100%。三是创新村社“一岗全通”。用好群众家门口的村社便民服务中心,打破村社专职工作者原有“条线壁垒”,各村社每天安排一半力量即2-3名人员轮值综合窗口,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直接办、代理办。配套建立首问接待制、工作流转制等8大机制,推行全岗接待制、红色代办制等5项“家门口”制度。村级网格员携105项全岗通事项,常态化延伸走进64个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依托该机制,每名村级网格员每年走访网格超180天,将服务力量真正再下沉到了群众身边。
二、下放服务权限,就近打造“驿站下沉”试点
一是科学布局“就近可办”。针对汤头街道南北狭长,北片区远离驻地但办件量较大的客观实际,选取人口聚集较多的大型社区作为试点,将龙车辇社区、白塔社区、长沟社区等四个社区作为政务服务下沉工作试点,安排办理窗口12个,街道专门招聘办事人员,实行轮流坐班制度,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要求。二是同城同权“一门同办”。积极承接并用好包括公安、民政、社保、医保、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等19个部门和供电、燃气、水务、数字电视、公共自行车等5家公司下放的105个事项,先行实现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户籍、车辆检验服务、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与街道同权,基本达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三、下沉要素资源,就便实现“快办代办”服务
一是升级数据“一秒跑”。围绕基层企业群众网端、掌端办事需求,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92%、掌办率34%。办件人在自助机上提交相应材料后,受理申请即时推送至受理地相应部门后台,打破原有专窗局限,结合办件快递送达。二是延伸服务“一步跑”。创新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点位和神经末梢进一步延展覆盖,方便群众“看得到、找得准”。立足民情诉求在家门口一站解决,在村居设立64个基层治理联动工作站(联勤警务室<站>),实施“两警”(社区民警、交警)、“三员”(城管员、调解员、网格员)常态化进驻,司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消防救援等部门人员按需入驻,形成“联勤联动联处、共建共治共享”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