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0102/2022-0000339 公开目录: 相关规划
成文日期: 2023-03-13 发布日期: 2023-03-13
发布机构: 河东区发改局
河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3-13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临东政发〔2021〕4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临沂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临空经济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区直各部门,上级驻河东各单位:

《临沂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区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临沂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2035年发展远景目标,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河东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

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加快推动临沂实现“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而努力奋斗。


河东区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沂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环境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四节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第二章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筑科教创新高地

第一节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集群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章 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

第一节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攀升

第二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服务产业

第三节 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势能

第四节 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第五节 加速形成“四新”经济新动能

第五章 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一节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支撑

第三节 加快商城转型升级

第四节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六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河东样本”

第一节 加快乡村振兴“三步走”

第二节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高地

第三节 全面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四节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第五节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七章 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近悦远来”现代化生态新城

第一节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

第二节 优化拓展城市空间布局

第三节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四节 深入实施绿色大交通工程

第五节 深入实施生态大水网工程

第八章 强化协作融合,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服务对接临沂经开区和综保区

第二节 融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三节 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

第九章 聚力改革攻坚,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节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河东建设整体水平

第一节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第十一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典范

第一节 塑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第三节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第四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五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二章 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临沂对外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节 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第三节 加快全球资源要素集聚

第十三章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第一节 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节 全面建设健康河东

第四节 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东

第一节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第四节 强化应急保障体系

第十五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 凝聚开拓奋进强大合力

第三节 健全规划制定落实机制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临沂市河东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勠力同心、乘势而上,奋力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山东省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临沂市委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临沂市河东区委关于制定临沂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临沂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本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重大举措、政策导向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是擘画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临沂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区委“一三五”总体目标,扎实落实“八八举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62亿元,是2015年的1.7倍,总量由全市第11位跃升至第6位,年均增长6.9%,好于全市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4亿元,年均增长8.8%,好于全市2个百分点。税收总量连续突破30亿、35亿大关,由全市第6位跃升至第4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94%,较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0.3亿元,是2015年的2.2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53元,年均增长7.4%,高于GDP增长速度。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63.65亿元、434.34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145%、152.3%。经济结构加速优化。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是2015年的2.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6.7:48.4:44.9优化为2020年的5:28.3:66.7,三产比重提高2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101.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4%;“四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37%。荣获2020年度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产业集聚效应凸显。“343”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大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四大优势产业持续壮大,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凤凰岭智慧五金、汤头温泉旅游、八湖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度高、关联度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过千万元企业数量分别是2015年的3.9倍、4.8倍。双招双引强力突破。中建国际、中铁十四局、中铁十六局等央企投资河东,吾悦广场、沂州古城、金科智能制造科技城等大项目、好项目先后签约落地。新引建项目295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4个、中国500强项目23个,累计到位资金242.1亿元。培育本土各类人才184名,其中,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名、泰山学者1名、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名。先后引进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3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327名。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累计实施区级重点项目508个,其中,省重大项目4个,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7个,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个,市重点项目85个,成为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关键。

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主体和载体建设步伐加快,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临沂)研究院相继落地,中科(临沂)创新园建成运营,集聚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众创空间2家,申请有效发明专利30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5件,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累计39家,上市挂牌企业达到3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7%,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相继实施“改革创新深化年”“改革推进年”“重点工作攻坚年”等重大改革行动,先后承接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国家级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国家级普惠托育等改革试点任务。医保经办服务“下沉”、供销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等典型经验全国推广。顺利完成开发区改革,芝麻墩、梅家埠、朝阳三个街道重回河东。“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加快推进,创新推出企业开办“1001”模式,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全区市场主体突破9.3万户,总量位居全市第二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临沂启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对外贸易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食品、五金机电、电池、木业和纺织鞋业五大出口产业,贸易伙伴由2015年的132个扩大到2020年的154个,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55亿元。累计利用外资2.7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5.3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累计实现对外投资3.6亿元,尼日利亚临沂中洋工业园、安哥拉奥德工业园加快推进,奥德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气田项目,实现河东境外能源投资新突破。

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起势。城市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开发连片推进,沂东新城、相公科创城、凤凰岭、八湖东部商城、空港商务区等片区相继启动,累计完成征收面积1446万平方米、出让商住用地5836亩。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新城吾悦广场、豪森国际广场等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运营,高标准建设教育校区、市第五人民医院、沂蒙干部学院等一批公建配套项目,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奥德集团、齐商村镇银行等总部大厦建成启用。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9个,打造新型农村社区36个。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6%。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鲁南高铁、岚罗高速建成通车,陶然路、南京路两座跨沂河大桥建成启用,临沂启阳国际机场改扩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完成205国道中修、233国道大修,中环北线、东线建成通车。新建城市道路51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79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80万平方米,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设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启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建成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高空了望系统全域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县区。先后承办第四届(2020)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全市城市品质提升现场会、全市党建引领沂蒙红色物业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工作现场会等。

乡村振兴样板成效显著。农业综合水平不断提升。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亿斤左右,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23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项目43个,成功获批大宋、同德、善禾、蒙花等农产品商标,河东稻米、太平大米、沂州海棠、八湖莲藕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区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农村改革不断推进。获批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殡葬惠民改革扎实推进,新建公益性公墓30处,新去世人员公墓安葬率达100%,承办全市殡葬改革现场推进会。先后组织实施“双百”帮扶、“双60”提升工程、“3·30短板村”集中攻坚行动,整改销号后进村204个、经济薄弱村93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全部清零,10万元以上达到209个、占比80%。美丽乡村建设取得进展。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30%,张贺城回族社区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居。累计完成“户户通”道路硬化830余万平方米、改厕8.3万户,自来水普及率96%。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抓好贫困群众增收,4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退出,所有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和即时帮扶户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生态文明建设攀升新高。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餐饮油烟、城区裸露土地和绿化带超高土得到有效治理,建陶企业全部退出,限额以下水泥企业全部关停。完成4条黑臭水体治理。新建、改扩建5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3万吨。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管控能力不断加强,超额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扎实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2020年,全区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2015年下降36.84%、37.78%、65.63%、22.9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8天,比2015年增加63天。水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完成率达到80%,市控考核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50%,成功打造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沂沭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沂河获评全国美丽示范河湖、中国最美家乡河,玉白河获评省级美丽示范河湖。

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全域旅游开发格局加快构建。集聚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4家,星级饭店4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沂州古城获评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龙园古城文化街、新城吾悦广场文旅主题商业街入选全市首批夜间经济集聚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成功创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全完善。区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二级图书馆复评,区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文明实践所实现镇街全覆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明实践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区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基本建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美丽河东·文化四季”系列活动100余项,创作戏曲60多部、歌曲40多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佳画电子商务公司获评“省级版权示范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广泛开展。高质量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任务,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

民生福祉得到全面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由2015年的18.77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8.36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坚持打造“一流的教育”,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实施教育公益类重大项目269个,完成625个大班额“清零”目标,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强力实施“名校进东城工程”,临沂杏园小学、临沂朴园小学、临沂一中、临沂三十五中等市级名校纷纷在河东设立分校,临沂正直实验学校、临沂汤泉中学等民办学校建成招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办幼儿园普惠率达到85%。健康河东建设扎实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市第五人民医院建成投用,标准化运营九曲、郑旺、汤头、梅家埠4处护理院和4家民办养老机构,新建4处镇街卫生院病房楼,建设村级卫生室68处、改造提升246处,成功获批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省健康促进示范区。省级食品安全市通过验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平安法治基石更加稳固。大力实施“雪亮工程”,构建合成化巡防联控体系,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成功承办全国“雪亮工程”现场会。加强信访矛盾调处化解,累计化解信访积案1893件,化解率达到92%。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全省司法工作现场会在河东召开。其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成功应对“利奇马”台风和沂沭河60年一遇特大洪水。人民防空、应急管理、外事侨务等工作全面加强,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青少妇儿、人口普查、残疾人、史志、档案、红十字会、对口支援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河东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投资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成为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重塑的标志性事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快由离岸向在岸转移、由区域协作向自主配套转变,对后发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经验技术等实现价值链升级、追赶超越带来深远影响。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科技、场景、产业变革同步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全球,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地颠覆性变革。

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尽管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但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将进入“动力革命”的重要窗口期、大市场和大消费新时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山东省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动能转换胶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山东积极应对新发展形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力突破九大改革攻坚,做强做优做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着力实现“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同时,山东积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三大都市圈,探索发展新路径,培育发展新引擎。

临沂市加快推动“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临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临沂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定位,精准把握目的与手段、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动“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将在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水平、民生建设八大领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六强、六富、六精”,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综合发展成就和外部条件来看,“十四五”时期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一系列战略机遇,也将面临不少问题挑战,应稳中求进、乘势而上,自觉扛起不负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河东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有利于河东区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产业融合化和全面智能化。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河东区发挥交通区位与商贸流通优势,助推临沂乃至鲁南地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鲁南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河东加快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临沂开启“两河时代”建设新篇章、推动东部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有利于河东区统筹推进片区开发、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生态改善、民生保障等工作,打造临沂发展新的增长极。

河东面临多重问题挑战亟待应对。国际形势剧变和国内调整阵痛的双重影响,“十四五”时期河东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经济发展质效不优的双重矛盾愈加明显,河东仍然存在综合实力、发展水平跨越追赶等问题,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内生动力不足和资源要素瓶颈的双重制约亟待突破,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强,改革开放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土地、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制约成为区域发展的“紧箍咒”。现代治理和优质服务供给的双重不足亟待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对此,河东要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复杂矛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围绕临沂市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发展目标,登高望远、自抬标杆,担当作为、加压奋进,努力在十个重点领域勇突破、建强区,为临沂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贡献河东力量。

——全力建成经济强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人均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明显跃升。

——全力建成科教强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高水平“沂蒙智谷”,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更加完备,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成为全市重要的教育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全力建成文化强区。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河东优秀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全力建成开放强区。开放平台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走在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对外开放新高地基本建成。

——全力建成旅游强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全力建成康养强区。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养老服务全覆盖,医养健康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的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

——全力建成商贸强区。“商、仓、流”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临沂东部商城成为引领商城转型升级新引擎,成为“一带一路”东方商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极。

——全力建成农业强区。现代高效农业、都市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河东样本”全面形成。

——全力建成基建强区。农林水利、现代化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大幅增能蓄力,构建起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全力建成生态强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文明优势进一步彰显,宜居宜业的生态河东底色更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河东实践样板基本形成。



第二章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临沂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新时代临沂发展新的增长极,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奋力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为加快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贡献河东力量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探索有利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

——必须坚持弘扬沂蒙精神。始终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倡树“六个敢于”,狠抓工作落实,凝聚形成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有机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有机统一,在推进全市“六强、六富、六精”上取得一批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为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贡献河东力量。

乘新城建设之势,综合实力跨入第一方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城市竞争力大幅跃升,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前列,努力实现财政富、企业富,成为全市发展重要的新增长极。争取GDP年均增速“保6争7”,到2025年突破400亿元,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相匹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

乘平台集聚之势,科教创新能力跨入第一方阵。创新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能级科创平台量质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乘动能转换之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跨入第一方阵。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更富活力,“四新”经济占据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市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65%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40%。

乘文化兴盛之势,文旅融合发展跨入第一方阵。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全面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河东人民精神富足。文化旅游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后花园”。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

乘名院名医之势,医养一体发展跨入第一方阵。“名院进东城工程”加速实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联(共)体建设运作更加成熟,医养健康成为河东一张靓丽名片。到2025年,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量3.17人。

乘水系连通之势,生态文明建设跨入第一方阵。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精美、生态底色更靓丽,绘就绿水青山河东画卷。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8.25%,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

乘商贸转型之势,改革开放水平跨入第一方阵。改革步伐蹄疾步稳,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四个一批”加快实施,商贸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城一园一带”河东商城总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确保“十四五”时期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

乘城市东进之势,城乡协调发展跨入第一方阵。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城市建设更加精致。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绿色大交通”工程深入实施,“十二纵十二横”交通网络布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实现百姓富、村居富、城乡富。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3.6%。

乘五个一流之势,民生事业发展跨入第一方阵。“五个一流”工程引领作用更加彰显,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群众生活更精彩。到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6%以上。

乘平安法治之势,社会治理水平跨入第一方阵。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能力本领更精湛,政务服务更精细,社会治理更精准,平安河东、法治河东、诚信河东建设迈上新台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25年,全区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降低到万分之22.23,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下。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5

6左右

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9.6

73.6左右

[4左右]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5.5

预期性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33.4

40左右

[6.6左右]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左右

预期性

(6)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1.12

4.52

[4.03]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左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5

6

预期性

(9)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

<4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1

10.6

[0.5]

约束性

(11)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人)

2.63

3.17

[0.54]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3.5

95

[1.5]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3

预期性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78.6

80

[1.4]

预期性

指标(单位)

2020年

2025年

“十四五”年均

增速/[累计]

属性

绿色生态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6]

完成市分解任务

约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17)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

65.2

约束性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比例(%)

约束性

(19)森林覆盖率(%)

8.05*

8.25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5.96

6

约束性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12

12

约束性

备注: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为“十三五”累计值;

2.绿色生态方面前4项约束性指标,按照市分解任务落实;

3.带*的为2019年数据。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筑科教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打造“沂蒙智谷”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聚力开展平台升级、主体壮大、人才集聚、机制创新“四大专项行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联动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第一节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优化提升重点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河东区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需求,高质量推进中科(临沂)创新园、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对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分类梳理,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科技资源支撑服务三类进行优化整合。集中力量在新兴和前沿交叉领域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创建,力争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推动临沂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高等院校、科技类职业院校和应用型大学,探索设立虚拟大学园、大学城,“十四五”期间,新建3-5家高校院所。

做大做强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技术转化平台建设,以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临沂研究院为依托,强化中试、小试、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等服务功能。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机制,尝试“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的新型经济模式,加速推动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发挥市场筛选可转化成果、判断技术成熟度的重要功能,推动成果拥有者与成果承接者有机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设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深入对接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农业技术综合利用、机械加工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联盟,有效运用好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探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体系。到2025年,全区省级、市级创新平台分别达到20家、80家以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跨国创新投资、并购,设立离岸协同研发中心,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社会资源建设开源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产能共享平台、共享创意中心等协同创新基础设施。

专栏1 重点科创载体

中科(临沂)创新园: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科技资源优势,依托旗下钛领在线大数据平台+线下中科创新园运营实体+中科产业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技术转化、人才引进、项目落地、风险投资、孵化加速、知识产权、政策解读、创业路演、成果展示等一揽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

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为重点研究方向,以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为基础,汇集浙江大学与河东区科技创新资源,建立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的集公共平台服务、人才集聚、新兴产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临沂研究院:依托高端人才教育与发展中心、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环境与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大数据与物联网研究中心四大中心,立足河东、服务临沂,搭建强有力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集群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以培育扶持自主品牌企业为抓手,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落实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梳理“到期高企、新申报高企、培育高企”三张清单,完善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科创板”,加强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开辟上市绿色通道。激发企业高速成长潜力,集聚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加快成为爆发性强、竞争优势突出的“瞪羚”企业。遴选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加快培育更多代表河东形象、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

加快孵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多元化孵化载体建设,激发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孵化的先锋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的接力式企业孵化和培育体系。探索政府与大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载体工作机制,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园,落实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支持奥德新能源、三丰化工、墨海生物科技等创新型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家、省重大研发计划,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力争有所突破。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加大研发后补助支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提高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好现有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突出产才融合发展,围绕河东产业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前沿科技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实施“凤栖计划”和“沂蒙优才引进计划”为抓手,积极引育产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重点产业技术人才清单制度,分类引进海内外工程师、技能大师等专业技能人才。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以安家补助、生活补助等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到河东创新创业。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强化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院所、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等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工学交替等多种模式培养企事业单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产业工人。“十四五”期间,力争通过人才引进,每年组建3个左右高端人才团队。

专栏2 五大重点人才工程

实施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围绕河东产业改造升级,聚焦引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实施“一事一议”引领计划、高端人才带动计划、企业人才提升计划、技能人才扩容计划、海外人才助推计划,持续强化高端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引进、培养不少于20名创新创业顶尖人才。对标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高标准打造河东凤凰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精准化海外引才活动,大力推进企业在海外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基地等“人才飞地”,激发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积极性。

实施凤凰英才升级工程:对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创新评选方式,“以赛代评”,每年举办凤凰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引入社会投融资本参与评审,激发人才市场活力,为产业发展靶向提供人才支撑。重点加强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的评选。“十四五”期间,遴选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20名,创业人才不少于10名。

实施青年人才筑梦工程:在知名高校设立招聘联络站,积极参与市级“临沂-名校人才直通车”“沂蒙优才引进计划”“沂蒙英才回聚行动”。严格兑现高学历人才津贴,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兑现运转补贴和贡献奖励。大力推行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打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路径。参照“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评选方式,在“凤凰英才”系列评选中,面向35周岁以下从事“新业态、新领域”的青年高学历人才,增加“雏凤英才”人才称号和评选标准。“十四五”期间,遴选青年人才不少于50名。

实施人才服务精品工程:加大区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人才投入逐年增长机制,筑牢有序发展的人才投入保障。构建精准有力的人才金融支持体系,用好“人才贷”等上级金融政策,强化对人才企业的股权或债权融资支持,大力扶持人才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健全人才项目落地专家评审机制,提高政策资金投放精准度、时效性。关注高层次人才身心健康,建立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利用市场化手段规划建设商住一体的人才公寓,打造河东人才服务名片。

实施人才集团领航工程:强化河东人才工作集团“造血”功能,逐步建成涵盖人才引进、项目孵化、金融服务、园区运营等业务于一体的人才工作市场化平台,打造河东“园区+产业+资本+人才”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构筑新时代人才高地。

建立市场化聚才用才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引才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引进民营人才服务机构,借助猎头公司的丰富资源实现精准引才。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总结推广三丰化工等企业引智激励机制,采用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销售分成、一次性创新重奖、荣誉奖励等多种方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研究制定名人经济、校友经济等专项政策,力争每年筹办一场高规格人才专题峰会,吸引广大同乡、同学回河东投资创业。建立荣誉激励机制,为科技工作者、创业者、企业家、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颁发科技贡献奖项。依托临沂河东人才工作集团,探索组建河东凤凰基金,为可产业化的凤凰英才项目进行股权或债权融资支持。

构建多元化人才服务体系。统筹现有资金渠道,采用“一事一议”方式,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股券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综合资助。探索建立人才柔性工作支持政策,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表彰奖励等方面与本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立足人才工作和生活需求,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服务链。集成金融服务、健康医疗、子女教育、文体休闲、交通出行、资讯交流等功能,实行“窗口受理、系统推送、部门审批、一窗通办”,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人才政策网上看、个人事项网上办、人才项目网上展、人才需求网上找、人才评审网上报。整合人才服务资源,建立帮办制,选派行政助理,在政策落实、手续办理、信息咨询、项目申请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管家式”服务。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免租人才房,整合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开通24小时人才就诊绿色通道。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改革财政预算支持科技创新方式,破除约束科技人员研发工作的制度障碍,在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使用、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执行期技术路线调整等改革创新领域走在全市前列。落实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解决企业“痛点”和“卡脖子”技术。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健全项目立项评估和决策机制。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流程信息公开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成立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从战略层面为河东科技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建立河东区科技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科技评估、鉴定、验收及咨询等活动中的作用,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水平。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导向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面向市场的主要技术创新领域,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有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互融互通、相互促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源配置,对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益性、基础性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大前期资助扶持。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和关系长远重大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评价定价机制,鼓励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定价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收益分配向发明人和转移转化人员倾斜。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改革试点。鼓励单位和科研人员共有成果所有权,鼓励单位授予科研人员可转让的成果独占许可权。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作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可获得现金、股权或出资比例奖励。打造科技成果转化4.0模式,积极构建以“科技服务+线下创新综合体+线上科技市场+科技金融”四轮驱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扶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培育,打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群。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知识产权交易和产业化领域,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举行知识产权金融对接会,推进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引导仲裁机构、行业协会、专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参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多主体统筹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处罚力度。

第四章 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主线,遵循“制造压舱、服务振兴、新兴提速、数字赋能、四新育潜”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三个坚决”,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

第一节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攀升

加快推动五金机械转型升级。按照“龙头带动、重点提升、小微集聚”思路,深入实施五金产业转型升级集中攻坚行动,走出传统产业转型“河东路径”。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重点企业提标改造,以新达重工、华龙铸业等企业为转型升级试点,修订完善“十化标准”,用好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三个工具”,加严质量、技术、用地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加快建设智慧五金产业园、临沂国际金属生态城等产业载体,有序推进中小五金企业退城入园,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由污染粗放型向集约环保型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量能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化,由低价格向高附加值和优质优价转化,由OEM贴牌为主向自主品牌转型。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清洁生产能力,引入高标准五金加工共享工厂,推进五金加工热处理服务中心、表面处理中心、喷涂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四个中心”建设,逐步淘汰低端热处理设备和电镀、喷涂设备,实现关键环节集中入园处理。

专栏3 五金机械重点项目

智慧五金产业园项目:发展手动工具、通用五金、机械装备产业,打造集产业、科技、人才于一体的现代五金产业集聚区。

临沂国际金属生态城项目:建设共同配送中心、供应链服务区、共享云仓区、智能加工区和配套服务区五大功能区,提供钢材供应商集中采购、展示交易、期货交易、仓单质押、融资贷款等供应链服务功能。

临沂金科智能制造科技城项目:建设生产、研发、展示、生活休闲配套、增值服务功能区,打造鲁南区域创新创业聚集区、智慧产业创新发展基地。

山东华业鲁蓝表面科技生态示范园项目:建设智能表面处理生产线、多类型现代化车间及表面工程研发中心,主要服务于航空航天配件、高铁、重工机械、IT电子及五金制造产品表面处理升级。

其他重点项目:(1)皓正精品铁塔制造项目(2)东立智能化五金工具加工制造项目(3)普乐迪电缆保护管及电子元器件扁线立绕生产项目(二期)(4)森铁商贸钢材项目(5)鑫嘉鸿防火门研发项目(6)铭泰五金创新产业园项目(7)硬可年产1000万片金刚石锯片生产项目(8)亿通链条与钉子生产项目(9)豫鲁五金工具生产项目(10)大鹏树脂磨具项目(二期)(11)蕴达非开挖盾构机项目(12)晟达焊接逆变直流电焊机项目(13)威数自动化数控设备项目(14)翔云物流设备项目等。

加快推动健康食品加工品牌化发展。放大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品牌效应,打造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擦亮“河东原产地”标签,培育提升“河东稻米”“太平大米”“八湖莲藕”“醋庄葡萄”“梅埠甜瓜”等品牌影响力,重点推进晨越肉制品、大林脱水蔬菜、“樱花雪”面粉、“老庄户”大米、天同罐头、“百益斋”酱菜等品牌、商标建设。支持凯佳食品全程可追溯食品加工产业园、天同食品深加工、大林冻干果蔬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八湖脱水蔬菜优势农产品,打造脱水蔬菜产业集聚发展带,建设特色产业小镇。

专栏4 健康食品加工重点项目

凯佳全程可追溯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车间、冷链仓储设施,提升生产加工、检测、销售、配送等功能,实现食品集约化生产和统一规范监管。

天同食品年产45000吨水果罐头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标准化生产、仓储车间,新上智能生产线。

大林年产2000吨冻干果蔬生产项目:新建科研技术办公楼、制冷机房、加工车间,引进安装FD果蔬生产线20条。

万德福FD果蔬冻干加工项目:建设综合办公楼、生产加工车间,引进安装FD冻干果蔬生产线40条。

其他重点项目:(1)富鹏食品添加剂生产和研发项目(2)国家安全食品智慧城(临沂)项目(3)郑旺酱菜产业园项目等。

加快推动建筑建材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构建建筑业现代生产体系,推动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工业化大生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建筑装修一体化、住宅部品标准化、运行维护智能化的成品住房开发模式。支持建筑企业晋升资质等级,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支持天元钢构等企业开展装配式建材生产,全力促进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在商品房住宅开发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外墙板等装配式建筑三板技术。推动建材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木材加工、板材生产、家具制造及水泥制造提档升级。依托海螺水泥生产技术及市场优势、中联水泥高效运营模式,加快关键工艺装备改造和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打造产业优势项目,推进规模化发展。以健康、生态理念开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着重发展新型塑木复合材料等生态洁净型建材。淘汰落后产能,开发绿色建材,加快生产技术工艺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推广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建设。

第二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服务产业

做靓文化旅游。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以现有A级景区和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为基础,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立足临沂从“一河为轴”迈向“两河时代”,着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加快河东文化旅游“点”“线”“面”统筹推进,构建“一圈三片三带”旅游发展格局。穿珠成线,连线成面,串连现有A级景区,开发河东地区一日游、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圈;片区式发展,形成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部生态休闲度假区和都市农业体验区三大片区;辐射带动,进一步打造沂河东岸、沭河西岸和汤河两岸三条精品旅游发展带。依托文旅重大项目支撑,加快推进华侨城、沂州古城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翔宇旅游观光打卡地,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专栏5 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规划都市娱乐引擎、沂河城市T台、水岸文化公园、温泉田园家园四大文旅板块,推出一批旗舰文旅产品。

沂州古城(东夷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文化导入区、民俗文化客栈区、圣贤文化园、核心文化展示体验区、文化科技体验区、温泉度假酒店、东夷文化广场、艺术家村落、商邦文化园等十大片区。

汤头文创小镇项目: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会、训等要素于一体的康养及文化休闲目的地。

十竹斋(临沂)文化艺术商业广场项目:建设十竹斋文化大厦、十竹斋山东拍卖总部、十竹斋艺术品展厅、办公楼、新东方英语学校等。

其他重点项目:(1)名仕(蓝海)温泉酒店项目(2)正直汽车文旅小镇项目(3)中国古建筑群落汤养文化公园(博物馆)项目(4)黑龙冰雪旅游开发项目(5)新华书城文化广场项目等。

做精电商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运营规范、潜力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兴电商平台,支持先每生活、蘑荔商城、荣耀佳画微商城、家事通家政等互联网平台电商发展。推广“佳画模式”,依托大数据深度应用和柔性生产供应链,形成“六位一体”的互联网+文创发展模式。高水平规划建设直播园区,吸引和集聚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直播机构、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入驻,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基地。推动商贸业和物流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协同发展,建设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重要支点。以多式联运为重点,加快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东城铁路物流园建设。按照“物流+互联网+农村”的理念,整合快递、商贸、互联网与物流资源,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点,打造一批特色电商村。深入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鼓励仓储服务商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智能分拣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提升货物存储、周转、集货、配载效率。

专栏6 电商物流重点项目

东城铁路物流园项目:建设铁路专用线、货场、仓储等,服务临沂经开区、综保区企业发展。

临沂东部商城项目:建设智能钢材加工区、不锈钢交易区、仓储物流区、智慧五金交易区、国际金属生态城、电子商务集聚区、生态宜居区等。

卡亚洛文创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办公楼、展示楼、智能车间等。

美菜网纳维亚一号项目:建设总部办公中心、全国客服中心、全国电销中心、全国会议中心、全国美食研发中心、云杉大学、山东省物流及仓储中心、山东省中央厨房、山东省净菜及预制菜加工中心、临沂市粮食和农产品战略储备库、山东省运营中心、山东省结算中心等。

天翔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果蔬交易区、粮油干调交易区、中央厨房精深加工区、现代仓储物流区、冷冻水产肉食展示交易中心、金融电子商务中心、分拣配送中心和食品信息检验检疫中心及配套商业等。

其他重点项目:(1)中邮物流项目(2)吉宇冷链物流项目(3)中俄铁路物流园项目(4)顺丰物流项目(5)奥德物流园项目(6)申通智慧电商科技园项目(7)永恒智慧云仓项目等。

做强医养健康。发挥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势,以打造医养健康中心为抓手,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打造“一流的养老”和鲁南苏北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扎实推进金秋阳光养老产业园、华东温泉康养城、同仁老年托养中心、蒙恩养老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壮大温泉疗养产业规模,依托“中国温泉之城”品牌,充分发挥汤头温泉全国四大甲级温泉疗养品牌优势,推动温泉旅游、温泉养老等产业集群式、连片式发展。以山东省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为龙头,建设集康复医疗、综合医疗、疗养保健、医养结合、健康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复合型卫生与健康基地。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快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血液制品、治疗性疫苗和核酸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利用医药大健康产业平台,大力发展医药总部经济,支持君瑞制药、伯克生物、中科梅奥医学实验室等新技术企业大力开展技术突破。以微医等项目为龙头,把握“互联网+产业”浪潮,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在线医疗和智慧医疗。

专栏7 医养健康重点项目

临沂墨海生命科学城项目: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实验室、单抗与双抗原液制剂生产线、生物疫苗生产线、纳米制剂生产线、眼科制剂生产线、综合制剂生产平台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人才引进配套公寓等。

鲁商知春湖·国际健康城项目:主要建设老年大学、健身中心、养生中心、膳食中心、康养中心、护理楼及配套设施等,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休闲、颐养、助护、医疗、关怀等适老服务,并独创“旅居”模式,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金秋阳光养老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金秋医院,包括门诊楼、住院楼、康复护理楼等;智慧健康养老中心,包括养老体验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中心以及康养生活楼等。

金色年华康养项目:规划建设医疗服务区、康复训练区、温泉康养区、配套生活区、休闲观光垂钓区及商业生活配套区等板块,为享受慢生活状态的康养或亲子客群提供集医、康、养、文、旅、商为一体的一站式休闲旅游服务。

华东温泉康养城项目:规划建设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医疗中心、康复中心、运动中心、文化中心、养老中心以及为医院服务的康养住区、温泉商业小镇等。

汤头煤炭温泉疗养院:依托现有康复医疗、综合医疗、疗养保健、医养结合、健康促进等功能体系,增加医、食、养一站式康复保健服务功能,打造区域具有温泉特色的大健康综合体。

同仁老年托养中心项目:建设综合楼、相关配套设施等,设计养老床位520张。

蒙恩养老中心项目:建设老年服务中心,设计养老床位1000张。

做大现代金融。抢抓全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契机,积极筹建金融小镇,建好用好山东财经大学临沂金融研究院,加大银行、保险、债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招引力度,围绕“北京东路-滨河东路”中轴线建设两条金融走廊,发散辐射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金融创新区,将现代金融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探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新兴金融科技手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把握临沂被批复为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重大政策机遇,支持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发展。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强化提高民营和小微企业获贷能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推进企业上市挂牌,鼓励奥德集团、城投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申办各类金融牌照,支持企业开发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融资产品。

专栏8 现代金融重点项目

山东财经大学临沂金融研究院项目:承载经济金融管理人才培育、金融机构和资源引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金融项目落地、大型论坛和项目路演举办等功能。

金融小镇项目:打造集金融、生态、科技、文创、外贸、人文于一体的特色金融小镇。

第三节 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势能

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落实全市“中新兴”产业布局,加快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以突破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动工程机械向智能化、大型化、轻量化、节能化、自动化、功能多样化发展。以临空经济区和金科智能制造科技城为主要载体,加快临沂东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壮大智能燃气设备生产规模,推动仪器仪表行业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仪表。推动液压行业快速崛起,建设中高端液压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工程机械液压油缸、载重车用液压油缸制造能力和水平,打造河东液压油缸产业集群,实现油缸企业对外扩张发展,逐步扩大国内工程机械油缸市场份额。大力发展轴承类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变速箱、驱动桥在市场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精密铸造,推动产品向高端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努力建成区域铸造中心。

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聚力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对接国外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或企业,探索“中外双园”建设模式,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创新及应用试点,构建高端软件产业体系。加强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计算融合发展,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再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企业,构建涵盖工具与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行业应用和相关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以奥德集团为行业龙头,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打造河东智慧能源“奥德样板”,建设2*6.53MW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发展光伏发电,积极推广光伏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示范应用。突破玻璃纤维燃烧节能技术、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大卷重拉丝机与自动化控制等一批行业前沿性、关键性技术,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玻纤池拉丝生产示范线。依托三丰化工,发展塑料助剂、橡胶助剂、涂料助剂、纤维助剂、胶黏剂助剂等高分子化学助剂以及可用于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的生物助剂。

第四节 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项目进度,实现主城区与重点镇街5G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百兆乡村”“千兆小区”建设,全面落实“光纤到户”,实现农村百兆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超过95%。推动地下管线智能化升级,绘制地下管线图,探索推动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等智能设备部署,实现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和智能处置。强化水环境治理监测,借助临沂市政务云平台,建设远程在线监测站,实现用水量与应纳税额自动计算、相关数据指标准确采集、涉税信息统计表数据导出等功能,为征收水资源税、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坚持以科技为引领,规范配置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利用服务网络化,全力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工业互联网”改造,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应用工业区块链技术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曙光数据中心“众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两化融合”进程,实现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实施“河东智造”工程,加速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重点发展智能机械、智能农业装备。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发挥美菜网等项目带动作用,支持区供销社建设山东供销农场数字农业云平台,壮大农村电商,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农业数字化新业态。深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河东五金、钢材等商城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进物流业向现代商贸、智慧物流转型。全面打造提升数字园区,加快中科创新园、金科智能制造科技城、佳画产业园升级改造,重点打造3-5处省市级数字化产业园。

建设运行高效的数字政府。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各类资源库,推进政务信息开放共享,扩大政务数据资源开放范围。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度应用,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提升数据惠民利民能力。推动河东区政务主题库建设,整合区级各类数据资源,汇入区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平台,持续发挥数据赋能作用,为社会综合治理、宏观经济分析、事件态势预警等提供支撑。全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至少开展2项场景试点工作,不断拓宽公共资源开发利用试点范围。

第五节 加速形成“四新”经济新动能



培育平台经济。充分发挥河东区位优势明显、电商氛围浓厚、特色产品丰富、供应链完备等优势,依托万兴直播电商基地、润阳直播电商基地、中国(临沂)直播电商新城、山东隆泰电商科技城等主要载体,鼓励发展以直播电商为主的新型电商平台,更好满足居民消费个性化、品质化需求。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医疗、教育办公、生活服务、数字文旅等细分领域平台,全面提升河东平台经济总体规模和竞争力。

壮大总部经济。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深入推进“百楼争霸计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探索建设临沂总部基地。做优做强北京东路、滨河东路总部经济发展轴,吸引主导产业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微总部集聚。充分发挥临近长三角、辐射华东地区的综合优势,积极吸引互联网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在河东设立第二总部。全面排摸已在河东设立生产基地但尚未具备总部职能的“准总部”企业,纳入培育序列,形成总部企业发展梯队。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多种形式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式创新系统。研究制定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政策,培育一批税收“亿元楼”。

专栏9 总部经济发展重点

总部基地建设:引导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集聚,着力提升总部经济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中石化临沂公司总部、地矿大厦、金科总部、奥达总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对不同类型的总部企业,在注册地址、注册资金、营业收入、税收贡献等方面提出相应认定规则,开展企业总部认定工作。

积极扶持和培育本地总部企业:以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国有控股公司为主,大力扶持综合实力强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施总部企业培育工程,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筛选确定一批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的骨干中小企业,支持其加快成长为总部企业。

强化政策激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及税收贡献突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企业总部,坚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研究制定相应激励措施,进一步放大政策叠加效应。

鼓励体验经济。鼓励生产制造、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医疗保健等领域企业深入挖掘产业链各环节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重点鼓励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沂蒙歌剧院等文旅场馆研发“云展览”“云赏艺”“云公教”“云文创”等具有行业特色、场馆特性的全景在线产品,打造丰富、集中、便利、高效的沉浸式文旅服务互动体验。着力做大实体体验经济,利用河东丰富的农业资源,搭建集“赏、采、尝、学、耕、戏、憩、养”于一体的农村体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位、多层次、全方位消费体验。依托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推动高颜值书店、跨界复合店打造体验新空间,推动个性化文创产品及DIY手工体验创造新消费。

做强夜间经济。以夜购、夜品、夜娱、夜学、夜宿、夜赏、夜健等七大方向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特色化城市功能,助推夜间消费向体验型、内涵型、文化型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河东不夜城”。推动东兴路休闲购物示范区、滨河东路文旅康养示范带建设,支持临沂科创城、临沂火车东站、临沂空港商务区打造购物美食示范点,着力构建“一区一带三点”夜间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塑造河东夜间经济新优势。加快招引名企、名店、名品进河东,增加夜间经济商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消费场景,引领夜间消费新时尚,激发城市消费升级新动能。

专栏10 “一区一带”夜间经济发展布局

东兴路休闲购物示范区:重点打造购物休闲街区、体验消费街区、特色餐饮街区、休闲美食街区等四个主题夜间消费示范街区。以“购物休闲”为主题,打造九州购物中心、新城吾悦广场、豪森国际广场、锦都上城等四大核心商圈,开展夜间促销活动,增加体验式商业业态,营造宜商宜游的消费体验环境,形成集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购物休闲街区。以“体验消费”为主题,规范提升兰亭路夜市,开展标杆夜市创建活动,形成以小商品购物、特色小吃为一体的体验消费街区。以“特色餐饮”为主题,打造李公街、安居街、东夷大街等三个重点街区,形成以地方名吃、餐饮连锁为一体的特色餐饮街区。以“休闲美食”为主题,布局建设酒吧、茶楼、咖啡馆、西餐店等时尚消费经营场所,打造形成高档休闲美食街区。

滨河东路文旅康养示范带:突出滨河东路沿线生态、温泉、农业和文化等资源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构面,构建滨河东路文旅康养示范带。依托沂州古城、龙园旅游区等滨河景区,发展游乐休闲、民俗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策划实景演出,增加夜间旅游项目和业态,打造“夜游河东”品牌。依托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体育公园、滨河健步道、正直汽车主题公园等体育设施,鼓励体育健身运营机构开展夜间消费惠民活动,举办承办国家、省、市级体育赛事,引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发挥汤头温泉资源优势,做好“温泉+康养”文章,拓展特色康复医疗、温泉疗养保健等业务,举办温泉节庆活动,打造“夜健河东”品牌。依托星级酒店、连锁酒店和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等,推动品牌经营、特色经营,打造“夜宿河东”品牌。

第五章 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需求侧管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把握投资关键性作用,畅通经济大循环,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

第一节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释放消费潜能。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积极创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顺应服务性、个性化、享受型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衣食住行等实物消费品质化发展,促进商贸餐饮、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高品质建设沂州古城古街、吾悦广场梧桐里等步行街。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提升发展社区菜店、社区团购、24小时营业店等社区商业。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援企纾困政策落地,提升市场人气,全面激活消费市场。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餐饮、旅游等消费类小微企业复苏,有效对冲疫情不利影响。

创新消费模式。发展消费信贷,重点围绕养老、汽车、租赁、装修、旅游等消费领域,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需求。发展支付服务,加大在线教育、物流货运等各类线上商户支持力度,深挖农贸市场、早餐点、便利店、社区代购等非接触支付场景,不断提升居民消费体验。发展新型消费,鼓励发展首发经济、首店经济、首展经济、时尚经济、宠物经济、“她”经济、儿童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布局智能消费、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等网络消费市场,培育本地网络消费品牌,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优化消费环境。以创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河东”活动,不断改善消费环境。优化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市场拓展,加快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完善优质农产品进城渠道。健全新型消费引导政策,落实新型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守法有序市场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新消费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着力消除制约消费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引导树立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推行诚信经营和诚信消费。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加大平台型消费供给主体监管力度,营造诚实守信、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依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休息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支撑

聚力产业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拉动投资的关键作用,坚定不移地抓重大项目、抓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强大后劲。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集群化思路,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推进永安特种装备无缝钢瓶、焊接气瓶自动化生产线和华太新能源高精度智能全自动碱性电池生产设备研发等技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美菜网纳维亚一号、墨海生物科技、中科瑞祥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华侨城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产业类项目落实落地,加快形成重点项目良性滚动循环格局。聚焦现代产业布局,加快招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控制力的项目和企业,推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着力引进培育建设一批龙头型、总部型、旗舰型产业项目。大力招引一批富民增收带动作用强、农业现代化示范效应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的优质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全区新招引总投资超百亿元重大产业项目5个以上。

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布局以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电网、智慧交通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搭建以重大科技平台、产业技术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助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

创新投资模式。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作用,放大政府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重点项目,提高投资精准度和有效性。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安排、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全力争取各类引导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完善重大项目招引决策和激励机制,推动用地、资金、环保指标等要素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建立区域间统筹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健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机制,统筹安排、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推行“标准地”出让改革,推广“拿地即开工”模式,促进工业项目快落地、早达产、高质量发展。加强项目全链条管理,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第三节 加快商城转型升级

发挥商贸物流优势,坚持“商、仓、流”一体化推进,统筹发展“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调整优化布局,加快商城转型升级,全力建设商贸强区。

构建河东商城“三城一园一带”总体发展格局。依托国际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国际会展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进以国际金属生态城为核心的东部商城建设,打造商贸物流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现代商贸新城。加快推进以临沂启阳国际机场为主体的空港商贸城建设,打造河东商城新地标。加快推进以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的会展商务城建设,大力提升大型展会承载能力、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建设,增强物流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临沂东外环商贸物流带建设,打造集智能仓储、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产业示范带。

专栏11 河东商城“三城一园一带”重点任务

东部商城:以临沂国际金属生态城为核心,规划容纳中心城区瑞鑫机电、东立机电和金盛泰物流等“退城入园”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打造河东商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先行区。

空港商贸城:推进空港与城市的衔接与融合,布局航空物流、临空服务、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综合保税、时尚文旅、特色商务等产业,服务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会展商务城:依托临沂国际会展中心平台优势,加大会展经济发展力度,完善展馆基础设施,提高服务配套水平,培育会展主体,打造临沂商城会展业东部增长极。

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利用胶新铁路、菏兖日铁路交汇的区位交通优势,打造集公共仓储、货运停车、城市配送、甩挂运输、信息配载、流通加工、期货交割、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构建设施完备、设备标准、服务规范的区域重点多式联运枢纽节点。

东外环商贸物流带:串联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综合保税区、临沂科创城、东部商城等板块,集聚冷链物流、跨境电商、食品加工、城市配送、五金产品加工、应急物资等产业形态,打造与临沂G2新型科技物流基地遥相呼应、协同发展的商贸物流产业示范带。

全力攻坚“四个一批”。加快搬迁一批专业市场,全面完成城区内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退城入园”。推进新建一批专业市场,以临沂国际金属生态城项目为依托,积极与临港精品钢和先进特钢基地开展对接合作,大力发展不锈钢、特种钢材、有色金属交易集散和精深加工等产业,推广标准化立体仓库、冷链仓库,加快园区智慧化建设,争取引入中国临沂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推进期货与现货交易融合发展。引导转型一批专业市场,重点推动城区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向直播电商、研发设计、品牌展示、文化创意和供应链管理等新兴业态转型升级。实施关停一批专业市场,对城区内散乱分布的钢材市场全部予以关停。

扩大“商”之优势。以传统优势市场巩固、新型市场培育、电商优化升级、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国际贸易拓展为重点,以市场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条,以数字化转型打造供应链,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打造“实体市场+电商平台+智慧供应链基地”特色商贸发展模式,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重点做大做强临沂国际金属生态城,以钢材、不锈钢、先进特钢、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为核心,集散日照沿海钢铁基地和临港精品钢基地产品,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依托临沂五金城传统优势,整合现有存量五金市场,对接五金产业园,提升商城地产品率,扩大市场产品类型,实现生产流通一体化。

补足“仓”之短板。积极推动仓储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培育新型智能仓储项目,大幅增加标准化立体仓库、冷链仓库,推广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提升货物存储、周转、集散、配载效率,全面提高仓储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改造利用闲置工业厂房等资源,为河东商城集散、过境货物中转分拨提供仓储服务,推进仓配一体化发展。引进普洛斯、菜鸟、京东等现代仓储投资运营商,建设区域性云仓服务中心。力争到2025年,以东部商城和东外环商贸物流带为主要承载地,建成100万平方米智慧化仓储设施。鼓励支持天翔、先每、凯佳、吉宇等冷链物流企业建设“农产品上行、生鲜网货下行”的仓储基地,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管理+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业态。

提升“流”之内涵。构建立体化物流网络和绿色配送体系,进一步提升物流组织化、标准化、智慧化、集约化程度。推动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建设,实现公路、铁路物流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东城铁路物流园项目落地建设,打造保税服务型特色国际陆港。畅通空中物流通道,开辟国际、国内货运航线。依托临沂启阳国际机场,建设辐射鲁南苏北的航空快递分拨中心和国际航空快件监管中心,构建涵盖仓储配送、商品保税展销等服务功能的现代化跨境电商快递物流园区。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技术升级,在物流园区加快布局5G网络,支持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物流装备。构建区域性“一站式、综合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智慧物流云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全网协同。

第四节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造区域经济循环关键节点。立足国内大循环,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统筹“商、仓、流”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培育壮大华阳物流、天翔冷链物流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积极融入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循环关键节点。参与构建产业链协同共建机制,引导工业产品和中间产品融入优势供应体系,提高核心关键技术稳定供给能力。实施质量强区、品牌强区战略,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产自河东”品牌,提升河东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积极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畅通消费品进口渠道,扩大品牌商品供给,大力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依托临沂启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临沂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平台,培育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服务贸易新业态。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推进公铁空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形成内外互联互通大通道。

第六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河东样本”

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加快乡村振兴“三步走”步伐,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加快乡村振兴“三步走”

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突出产业集群引领,培植壮大脱水蔬菜加工、畜禽屠宰加工、粮油加工、柳编加工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万德福食品、凯佳食品、天成面粉、万隆工艺品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重点项目支撑,加快推进瑞祥农贸、美菜网、恒大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现有上海蔬菜外延基地为示范,加强与长三角蔬菜集团、农贸市场、大型企业等主体合作,提高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市场占有份额。突出优质品牌打造,擦亮“生态河东区、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突出质量安全监管,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生产、加工、运输、供应、检验检测等标准,带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打造长三角地区“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等直供基地,加快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突出会展营销联动,积极组织参加粮油产业博览会、蔬菜博览会等农业展会以及“产自临沂”品牌登陆长三角发布会等推介活动,扩大河东农产品在上海等城市的影响,巩固拓展长三角市场。

专栏12 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建设浙大农研院办公楼、培训大楼、科创大楼、换热站及其他工程。

恒大高科农业项目:建设高科技智慧温室、现代农业中心和四季花海。

中科瑞祥生态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植物工厂、科研、植物育苗、电商网络、冷链仓储、加工配送、农产品检疫检测中心等。

汤泉玫瑰产业园项目:建设喜宴玫瑰酒店、玫瑰花卉市场、鲜花食疗坊、婚庆礼仪产品交易中心、沁香玫瑰体验馆、玫瑰衍生品制作中心、玫瑰情缘美食街、红玫瑰圣殿、花间小筑特色民宿等。

其他重点项目:(1)万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2)中国粮科院粮食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项目等。

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发挥生态、红色、温泉、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旅游资源优势,谋划布局一批吃、住、行、游、购、娱重大节点工程,吸引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人员旅游、康养。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利用好汤头温泉资源优势,发挥观唐温泉、鲁商知春湖、山东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等项目带动作用,将温泉康养与旅游紧密结合,深度开发温泉康养高端产品,建设温泉康养小镇集群,形成温泉康养品牌,逐步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温泉康养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依托朱老大红色文化博物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等项目,组织策划一批红色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创作若干优秀红色剧目,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对接,深度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打造一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发挥滨水近郊优势,丰富农家乐、休闲农业等农业业态,推动好运角等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做好“农业+”“生态+”文章。

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先导区。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发挥交通便捷、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找准契合点和切入点,坚持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精心绘制招商地图,精准对接合作项目,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接临沂商会、临沂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等组织,发挥驻沪流动党员党委牵头作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商务洽谈活动,推动优势互补、发展共赢。借助在长三角中心城市举办的“沂蒙周”活动,精准对接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项目。鼓励企业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开展“凤归河东、回乡创业”行动,吸引河东籍在外企业家回归家乡、报效家乡。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承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充分发挥临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综合保税区、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临沂河东经济开发区、临沂空港商务区等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现代金融等产业,努力招引一批龙头型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第二节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高地

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农科景城、创新孵化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城两园”建设为核心,优化“一街三镇”“三河四岸”总体布局。农科景城以“农文旅+康养”产业集群为吸引核,进一步布局研学文旅、智慧产业、医疗康养、会展经济、高端服务业,丰富产业业态,打造临沂市现代农业展示窗口、乡村振兴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创新孵化园突出创新研发、孵化引领功能,吸纳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校建设总部经济、研发机构,打造集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和长三角产业转移“大后方”。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以健康食品为方向,集聚脱水蔬菜、食品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加快分拣包装、冷藏保鲜、智慧仓储运输等配套建设,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效率提升和品牌重塑,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地。到2025年,园区在全省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综合排名稳居前3名,在全国“一城两区百园”行列中综合实力进入前30强。

高品质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统筹优化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打造“三廊七片”农业发展总体格局,实现全区农业产业均衡优质高效发展。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能稳定。继续壮大草莓采摘、梅埠甜瓜等果品产业,形成“全年有果、四季采摘”产业格局。依托苗木花卉产业优势,挖掘沂州海棠等乡土树种潜力,建立高端苗木花卉基地。依托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覆盖,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8万亩左右。

专栏13 “三廊七片”总体布局

“三廊”:围绕沂沭汤河三河四岸,打造沂河特色都市农业、沭河生态示范农业和汤河现代农业三个特色农业长廊,以河为轴线,多点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标准园,优化全区现代农业空间发展布局。

“七片”:粮食、蔬菜、都市农业、休闲采摘、苗木花卉、现代畜牧业、生态农业等七大特色农业片区。

(1)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依托八湖镇西部、太平街道东部、相公街道北部、郑旺镇西部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等优质粮食作物。

(2)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依托葛沟传统蔬菜种植区,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打造临沂的“东菜园”,同时对接长三角,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菜篮子”直供基地。

(3)都市农业体验发展区。在太平街道、汤头街道沂河沿岸,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为主题的乡村特色产业。

(4)高端苗木经济发展区。聚焦汤河沭河两河流域发展保护,依托沂州海棠市花品牌以及苗木花卉基地和汤河湿地公园,在汤河镇打造高端苗木经济发展区,全力建设河东“大花园”。

(5)采摘休闲农业发展区。在八湖镇、郑旺镇东部、梅家埠街道等打造采摘休闲农业发展区,通过举办农业节庆、农业嘉年华等,发展乡村休闲农业。

(6)现代畜牧业发展区。根据畜禽养殖“三区”划定,以汤头街道、八湖镇等适养区为重点,畅通粪污资源化利用渠道,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区。

(7)田园生态观光农业区。依托水利文化、东夷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在梅家埠、朝阳等街道,以葡萄小镇、国家沂沭河水利风景区、山东好运角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建设有特色、高标准的田园生态观光农业区。

高标准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启动农高区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园区+公司”社会化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支撑作用,为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交流合作、科技培训、人才培育等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入驻科研院所2-3家、涉农企业研发中心5-8家,构建功能完善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设立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和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等。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强人才与项目、研发与应用无缝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应用和示范。到2025年,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5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2个。

高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每年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家以上。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建设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主动适应和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带动发展专业化生产。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鼓励粮食、蔬菜、畜禽等领域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贮藏、直销,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第三节 全面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坚持把农民群众生活宜居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路、水、电、气、房、厕、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安全饮水工程,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全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村污水治理,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实现主要道路和重要场所照明路灯全覆盖。广泛开展“美在农家”示范创建活动,通过评、奖、晒等方式,扩大覆盖面,“十四五”期间实现行政村创建全覆盖,示范户达到1万户。加快5G网络和光纤宽带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力。

专栏14 乡村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村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处置。到2025年,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更加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更新改造,确保水源稳定和水质改善。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自来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推动集中供热管网向凤凰岭、相公街道沿线村镇延伸。提升改造煤电气利用设施,利用空气源热泵、燃气壁挂炉等方式,实现煤改电、煤改气、清洁能源改造,推动光伏发电在农村应用,构建绿色、节约、高效、协调的农村清洁供暖体系。

差异化推进村庄发展。综合考虑全区村庄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特点,鼓励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综合考虑建设形态、村庄规模、服务功能、历史文化、生态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村庄分类引导策略、布局原则和建设标准,引导村庄分类规划,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妥审慎推进村庄撤并,加强空心村整治和闲置土地利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专栏15 村庄差异化发展工程

城郊融合类村庄:强化规划发展管控,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标准推进建设,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纳入城市统一管理,同步推进村改居、农民转市民,融入城市功能网络。

集聚提升类村庄: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净化、乡村绿化、农村文化、庭院美化、能源清洁化,率先建设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美丽乡村。

特色保护类村庄:重点保护自然与田园风光的整体形态和环境,在保持原生态环境和村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村庄更新改造,适度发展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

搬迁撤并类村庄:已列入搬迁规划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按照靠近中心城区、镇街、园区的原则进行安置,强化产业就业后续支撑,统筹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生态保护等问题。

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建立农业节水体系,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率。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重要河流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和滨河湿地绿化美化工程,开展河渠沟湖塘水系连通和农村汪塘清淤整治。

第四节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成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有效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广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建立公平有序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强确权登记数据信息化管理应用,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促进农村集体产权溢价增值,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探索开展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承包经营权权能。鼓励将国有依法可经营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授权或委托给当地村集体依法经营开发。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高质量推动与省供销社跨层级战略合作,围绕金融板块、农牧板块、农业服务板块重点项目,全面提升为农服务能力。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整合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

第五节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探索建立扶持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机制,优化调整资金支出结构,重点用于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保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发挥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脱贫成效更加稳定有效。继续发挥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作用,持续关注脱贫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对存在返贫隐患的脱贫户及时巩固落实帮扶措施。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巩固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验,集中开展经济薄弱村“清零攻坚行动”,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到202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十万元,过百万元、千万元的经济强村占比明显提高。提升农民培训质效,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到2025年,全区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0000名。

持续做好稳岗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行低收入人口免费职业培训,支持其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统筹技工院校、农村“劳务扶贫合作组织”等各类培训资源,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定向定岗培训、在岗提升培训、以工代训等,满足低收入人口劳动力技能提升多元化需求。发挥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引领作用,推广“产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结对帮扶等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困难群众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困难群众纳入产业化链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培养,大力开展乡村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对具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落实“一对一”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做好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创业扶持。

专栏16 乡村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对具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文化素质,有意愿从事二、三产业,有致富积极性的贫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农村产品市场行情、选苗育苗、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

农民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依托现代农业化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成为农民实践实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平台。

农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强化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带头人等群体中选拔一批就业创业导师,组成就业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辅导。

农村“星创天地”工程: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等载体,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合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基地。

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调动低收入人口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红色精神激励、儒家文化滋养作用,培养困难群众自尊自强精神。开展脱贫榜样评选、脱贫家庭星级评定等活动,突出宣传扶贫帮困、勤劳致富、孝老敬老、邻里互助等方面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群众。改进帮扶方式,更多采取公益岗位劳动补贴等方式,组织动员困难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实施。杜绝“保姆式”扶贫、“自掏腰包”扶贫,树立扶贫不扶懒的鲜明导向。培育文明新风,深化“四德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深入开展“美在贫困农家”活动。大力提倡喜事新办、丧葬简办、厚养薄葬,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排查化解子女不赡养老人等矛盾纠纷。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开展常态化比对,将特殊困难群体、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予以动态帮扶。实施动态化监测,对因学、因病、因疫情、因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影响可能导致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开展针对性帮扶。按照“监测预警、强化保障、即时发现、即时帮扶”的原则,发挥现有政策、社会力量等作用,优化简化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开展精准化帮扶。



第七章 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近悦远来”现代化生态新城

坚持全域城市化片区开发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组团发展,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塑造城市功能高品质,深入实施绿色大交通工程和生态大水网工程,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现代化生态新城。

第一节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

编制实施现代化生态新城规划。依托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综合保税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临沂临空经济区、国际生态城(科创城)等功能区,打造临沂发展新的增长极。以“两轴三带、圈层拓展、三廊六支”空间布局为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坚持三带联动、带状拓展,推动形成临沂城市东进新格局;坚持两轴引领、圈层拓展,高品质开启沂沭两河新时代;坚持强心塑造,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着力建设一座绿色生态、创新活力、包容共享、韧性安全的现代化生态新城。

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城建设。围绕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加快推进河东中心城市建设。放大水生态优势,高标准打造以沂河、沭河、汤河三大河流为主轴的生态景观复合廊道,扎实推进沭河、汤河生态治理,发挥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水城相融、田园风光”的城市生态格局。加快培育河东集聚创新资源能力,重点围绕知识、技术、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服务氛围,构建长三角技术转移基地,承接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实验室、高端研发中心,提升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机构的吸引能力。

第二节 优化拓展城市空间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实施组团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构建“两心引领、六街联动、三镇相拥、六轴集聚”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全域统筹推进城区、镇街、乡村建设,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努力构建中心城区九曲、芝麻墩“两心引领”,梅家埠、朝阳、凤凰岭、相公、太平、汤头“六街联动”,八湖、汤河、郑旺“三镇相拥”,东西走向的“北疏港路、北京东路、沂河路”发展轴,南北走向的“滨河东路、温泉路、联邦路”发展轴“六轴集聚”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专栏17 城镇组团发展导向

九曲组团:大力推进片区开发,发展城市经济,继续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区、总部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产城一体”。

临空组团:坚持港城一体,加快空港商务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商品展示、空港商务、节庆展会、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的展示窗口。

芝麻墩组团:加快完善生活、商业、医疗等各类配套,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理念,打造全域城市。

梅家埠组团:优化“东农、中工、西城”功能布局,构建集特色农业、高端产业、品质社区于一体的南部新城。

朝阳组团:以旅游业为先导,以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着力打造现代城市建设示范片区。

经开区-凤凰岭组团:聚焦智能制造、智慧五金、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科教创新城组团:坚持教育、城镇、文化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标志区、科教创新示范区。

太平组团:放大滨水优势、毗邻高铁片区优势、城市拓展优势,科学布局商业服务、养老、居住、休闲旅游、医疗、教育、特色农业等产业,打造现代化高品质新城区。

汤头组团:统筹推动农业、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八湖组团:加快临沂东部商城建设,致力打造集商贸、物流、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先行区。

汤河组团:放大水生态优势,挖掘开发市花文化、祝丘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海棠小镇。

郑旺组团:发挥产业基础优势,高标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现代产业强镇。

第三节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引领作用,推动片区大力度开发,加快建设沂东新城、临沂科创城、凤凰岭、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部商城等经济高密度板块,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和城市品位。推动临沂经开区片区、临沂综合保税区片区与河东城区整体布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商务、信息技术、科教创新、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服务业。超前布局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医院、商超、护理院、文化中心、体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之间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推动“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着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做好城市清洁工作,建设“无废城市”,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着力以高品质的城市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现代生活。

专栏18 重点开发片区

沂东新城片区:全力开创城市开发新局面,重点发展商务金融、商贸会展、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完成内环以内主城区拆迁、还建。

科创城片区:统筹做好浙大现代农业研究院产业园、临沂科技职业学院二期配套项目、临沂艺术学校新校区等规划建设,精准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类职业学院等入驻,推动大学城建设与科技产业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汤头温泉康养中心片区:深入挖掘温泉文化,依托“温泉+”产业模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温泉文化、温泉康养、温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凤凰岭片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五金、高端装备、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生物医药六大板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河东制造业新引擎、退城入园新高地、产业园区新龙头。

空港商务区片区:按照“港城一体”理念,充分发挥临沂启阳国际机场辐射带动作用,借助临沂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加快推动片区与周边区域密切衔接、相互促进,实现以港兴城、以城促港。

临沂东部商城片区:规划建设临沂东部商城,打造智能钢材加工区、不锈钢交易区、仓储物流区、智慧五金交易区、国际金属生态城、电子商务集聚区、生态宜居区,形成集商贸、物流、数字经济于一体的新型商贸圈。

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数据中心”作为城市大脑,释放数据红利,实现以业务域为牵引的数据共享、高效协同以及智慧应用。建设智慧社区、智慧村庄和智慧商圈,打造特色智慧样板,营造智慧生活、创新智慧产服、建设智慧政务、深化智慧治理,构筑宜居、创新、高效、和谐河东。建好用好“1+1+N”的智慧城市指挥平台,打造智慧服务应用体系和特色智慧样板。

专栏19 河东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

河东智慧城市指挥平台搭建“1+1+N”格局(1个指挥平台+1个数据中心+N个应用),全面整合“12345”、综治、公安、信访、应急、民政、卫健、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生态环境、农业等部门管理服务资源,形成区域性、网络化、多元化、信息化综合大数据服务平台。

完善市政服务设施配套。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棚改旧改惠民工程,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5个。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重点抓好机场、火车站等片区积水点改造,筹建河东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凤凰岭污水处理厂等,确保城区污水排放体系安全、高效、完善。力争“十四五”期间,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完善城市燃气设施,建设燃气管网300公里,气化率达到97%。强力推动城区、镇街集中供暖,启动实施汤头组团集中供热工程,到2025年,全区集中供暖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电力保障增容工程,新建2座220KV、8座110KV变电站。合理布局蓝绿空间,每年打造5-10处标志性街头绿地或街心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目标。

专栏20 市政服务配套设施工程

城市供水:市第四水厂建设项目。

城市供热:燃气调峰热源厂项目、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热源项目、富源热电二期项目。

城市燃气:建设高压天然气管道3km,建设中压天然气管道196.2km,新建河东热电调压站,扩建奥德公司调压站、温泉路调压站和冠亚星城调压站3座场站,新建分输站2座。

城市排水:沭埠岭排水方涵改造、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雨水管道改造。

污水设施:建成启用凤凰岭污水处理厂、国际生态城污水处理厂,启动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太平片区污水沿陶然北路和长春路接入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八湖片区污水沿程梅路和北京东路接入国际生态城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公园,建设若干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社区公园及带状公园。

第四节 深入实施绿色大交通工程

加快对外交通大动脉建设。实施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行动,配合做好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莱临连高铁、临淄至临沂高速、临沂至滕州高速等工程建设及临沂火车东站改造提升,协同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支持临沂启阳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及附属工程,扩大航空口岸开放程度,将临沂启阳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区域性干线机场。着力构建“十二纵十二横”交通网络总体格局,提高区域交通能级。重点打造“五纵五横”快速路网主干通道,新建、改扩建一批国省干线道路、县乡公路、沿河道路,提高快速化通行能力。

专栏21 重点对外道路工程

快速路建设:实施北京东路(莒南界-长深高速)改建工程、滨河东路提升改造工程、沂河路(温泉路-滨河东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温泉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等。

路网改造提升:实施G206(长深连接线-莒南界)改线工程,提升改造坊洪路(长深连接线-G518)、汤大路(长深连接线-南疏港路)、长深连接线(长深高速-滨河东路)、南疏港路(东外环路-沭河)等。

跨截面通道:规划建设西安路、湖北路、三河口等跨河通道,拓宽改造沂河路沂河桥,实施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工程,解决跨河瓶颈,促进城区拓展。

畅通内部道路网络。结合城市空间拓展,规划一批城区内部道路。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新建及改造工程,逐步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建成快速交通骨架,辅以内部交通次干道,形成便捷高效交通网络。优化路网结构,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国道省道,实现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县道、乡道分别达到二级、三级以上标准。围绕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等重点项目,逐步打造一批农村公路优美环线,形成农村道路、通户道路与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协调匹配的路网新格局。

专栏22 重点内部道路工程

规划新建道路:西安路东延(滨河东路-东外环)、沭埠岭一路(香港路-长春路)、人民大街东延(温泉路-联邦路)、翔宇路北延(沂河路-凤凰大街)、凤鸣街(沭埠岭一路-老东兴路、顺达路-陶然东路)、华龙路(凤鸣街-军部街)、智兴路(柳杭街-东升南街、南京东路-中升大街)、中升大街(温泉路-陶然东路)、利坊街(温泉路-陶然东路)、利源街(陶然东路-老东兴路)、桃源街(温泉路-陶然东路)、顺安路(中升大街-老东兴路、长春路-龙亭街)、顺达路(军部街-长春路、桃源街-利坊街、长春路-龙平街)、顺平路(凤仪街-军部街、长春路-滨河东路)、凤翔街(温泉路-陶然东路)、凤凰大街东段(陶然路-新东外环)、温泉路北延(南京东路-龙飞街)、南京路东延(温泉路-东外环)、长春路东延(东外环-沭河滨河路)、陶然东路(长春路-龙兴街)、龙湖街(滨河东路-胶新西路)、龙飞街(滨河东路-胶新西路)、联邦路北延(长春路-G205)等。

改扩建道路:凤仪街(温泉路-火车北站)、相公路(联邦路-澳门路)、文化路(联邦路-澳门路)、澳门路(南京路-北京东路)、医平路(南京路-北京东路)、管仲路(南京路-火车道)、临沂启阳国际机场快速进出通道(滨河东路-沭埠岭一路)等。

第五节 深入实施生态大水网工程

夯实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围绕“十五河十五沟四渠两库”治理,通过水安全建设、生态河道修复、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水系连通,科学配置水资源,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大水网体系,保持大水面、大通道、大景观特色。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到2025年,沂河、沭河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汤河、李公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全区国控、省控重点河流全部达到IV类以上水质,汤河、李公河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创建5条市级以上美丽河湖。

专栏23 水务五大工程

实施水安全工程:优化“北引南排、东西分洪”格局,加大骨干沟河疏浚培堤、险工险段防护、堤顶道路建设,提高骨干河道、沟渠支流防洪标准。实施中心城区滨河大道提升工程、沭河生态治理工程、分沂入沭河道提标工程、梁子沟治理工程、汤河上游治理工程、李公河提标改造工程。

实施水连通工程:通过沂河、沭河两翼补水,汤河、李公河南北骨干承接,葛沟、石拉渊、小埠东东干渠东西串联,形成“全域贯通、多源补水、丰枯相济”的大水网体系。实施西沂沟-李公河连通工程、葛沟三干-黑河-沭河连通工程、小埠东橡胶坝水系连通工程。

实施水拦蓄工程:建设拦河节制闸、橡胶坝、漫水坝,科学把水拦起来、蓄起来,提升雨洪利用率。实施李公河倒漾闸及管理处提升工程、沭河大赵家拦河闸、沭河前相庄拦河闸工程。

实施水生态工程:加快河道生态恢复,强化河湖岸线保护,注重水生物发展,努力打造“一条河流、十里景观,一处湿地、一个公园”的生态景观。加大滨河湿地建设,提升汤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沂沭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档次,高标准实施沭河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全域沂、沭、汤三条生态廊道,实施生态护坡、自然植被护岸,构筑沿岸生态屏障。

实施水环境工程:落实最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全面控制水环境风险。狠抓城镇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整治李公河、李公河西支等。实施义相河、宋沟、柳沟、洪沟子等环境整治工程,提升河流断面水质。

促进水利与文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水利服务业,发展生态水产品养殖和休闲渔业,深度开发水利风景区服务功能,精心打造一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水利服务业综合体。着力打造“水利风情”品牌,探索建立一批水利风情小镇、水利风情村、水利风情园,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水生态景观,充分挖掘李公河、管仲河、祝丘河等河流历史文化元素,推动水景观建设和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无缝衔接。

第八章 强化协作融合,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强化“一盘棋”意识,借势借力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综合保税区,推动河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环境人口、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立足临沂、对接省内、拥抱长三角,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建设承接先进地区功能要素转移的“第二战场”,打造区域发展排头兵。

第一节 服务对接临沂经开区和综保区

形成全面对接机制。全力服务保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综合保税区,努力打造共建共享共荣的发展共同体。靠上跟踪服务,全力做好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用地征收和手续办理等工作。全面对接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网管网互通工程,加快打通昆明路、东阳路、翔宇路等主干道,推动李公河全线一体化治理,促进交通干道、供水供热、雨污水管网、河道生态系统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同城化同质化水平。

统筹区域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立足河东产业布局,积极对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链,发挥奥德集团、三丰化工、天元机械等企业“链主”带动作用,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步伐,着力做大做强一批现代优势产业。用足用好临沂综合保税区免税、保税、入区退税、集中报关等税收外汇特殊政策,加快临沂东城铁路物流专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河东经济外向度和全球供应链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河东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退城入园”,统筹布局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电商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经济、新业态,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

第二节 融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打造鲁南经济圈新引擎。发挥省级发展平台引领作用,加强与枣庄、济宁、菏泽三市各区县合作,在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携手组建鲁南旅游联盟,共同建设全国知名研学旅游目的地。发挥毗邻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以及临沂商贸物流先发优势,带动周边区县开展经贸投资、人文交流、国际产能等领域对外合作,牵头在纺织、机械、木业等行业联合周边地区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依托国际货运班列及公铁联运物流产业园、航空快递产业园,推动周边地区物资产品在河东集散。积极参与鲁南经济圈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建设,打造鲁南新型智慧城市群先行区、示范区。

主动对接全省中心城市。依托河东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电商物流、高效农业等优势产业基础,借助省会经济圈科创优势和胶东经济圈海洋特色,探索加强与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的产业双向合作。利用铁路、公路优势,加强与青岛、日照等沿海城市联系,积极组织欧亚班列与青岛港、日照港形成联动,探索发展“飞地港”“内陆无水港”。学习借鉴济南、青岛、烟台三大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举措,探索部分政策举措在河东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等园区复制。

第三节 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

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依托平台型龙头企业和园区,提高站位,放大格局,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生态治理等领域,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重大战略对接,全力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大工程,争取更多的项目入“笼子”、进“盘子”,坚决当好现代化生态新城建设主力军。

第九章 聚力改革攻坚,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得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聚焦主业和实体经济,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专业园区建设中展现国企担当。深化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发挥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支持股改企业上市。优化国资监管方式,强化监事会职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国有资产损失风险。

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等对待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坚决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形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组织开展民营经济领域产业集群创新提升行动,持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旗舰型企业、“小巨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持续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着力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落实更多领域鼓励外商经营政策措施,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落实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紧密协作的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协商制度。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坚持科技赋能,加强创新协同,加快构建覆盖核心板块全产业链、全生态链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数字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坚持资本赋能,推广海螺集团与宏艺科技股权重组经验,吸引战略投资者、社会资本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增添外在动力。坚持人才赋能,推行“外引内培”模式,大力培育企业家,壮大企业家队伍,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依法建立和保护企业家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家扎根河东,深耕国内市场,拓展全球市场。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现代财政制度。落实财政体制优化调整方案,提升政府投资项目中期财政规划,优化绩效管理模式和支出标准体系,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预算制度,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关口从事后评价向事前和事中拓展。优化财政支持经济产业发展政策,挖掘公共资源资金资产功能作用,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财税收入增长机制,严格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聚焦民生、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实施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

强化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税收体系,积极培育税源与主体税种,合理配置税权,理顺税费关系。持续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政府税收和非税收入规范化、协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创新征管措施,落实好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强化依法征管,实现应征尽征,强化资源共享共用,切实利用信息治税、综合治税,为企业纳税提供优质服务。

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通道,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抢抓临沂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机遇,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扎实推动金融助企发展“护航行动”,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面对接国际生态城投资集团、临沂城发投资集团,鼓励河东城发集团、东城建投集团、奥德集团等申办各类金融牌照和发行债券。大力推行“海棠红”上市计划,加快慧眼通、大林食品等企业上市步伐,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持续强化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依法规范企业破产,有效维护金融债权。

第三节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政务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广企业开办“1001”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发使用企业开办“微审批”平台,全力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六更”营商环境。深化流程再造攻坚,积极在“一件事一链办”主题服务、“一业一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政银合作”、告知承诺制等方面,加快推出一批有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稳步推进企业注册登记等业务跨省通办。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积极协调推动现有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办理率”,全力打通“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积极开展“爱山东”APP河东分厅建设,加快系统应用,持续优化功能服务,大力提升“掌上办”能力。继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推动更多事项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持续提高基层政务服务水平。放大医保经办服务下沉改革成果,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下沉基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实施“司法+营商”防护网工程,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大对侵权假冒、价格违法等不正当行为打击力度,鼓励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引导规范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媒体、社会公众舆论监督作用,实现市场监管协同共治。

建设诚信河东。强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共享、应用,编制实施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应用清单和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全面对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设立“红黑榜”,探索建立覆盖所有机构和个人的诚信账户,健全信用恢复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环境保护、食药安全等领域信用信息公开力度。实施信用主体分级分类监管,健全差异化监管模式。支持征信、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服务能力。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河东建设整体水平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东夷文化、温泉文化等文化优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节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核心价值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在根植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构筑价值共识,培育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认同。

深化道德风尚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向全社会、聚焦青少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制定完善关爱礼遇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制度,激励褒扬凡人善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打造“德润东夷”志愿服务品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常创、融创、推创”,着力构建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巩固拓展省级文明区创建成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沂蒙精神重要论述,深挖“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内涵,发扬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的优良传统,厚植沂蒙红色文化精神沃土,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推进革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推动沂蒙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发扬“敢为人先、能打善战”的河东干劲,催生一批优秀代表和模范事迹,打造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积极弘扬优秀文化。研究梳理河东历史文脉,深入挖掘河东文化底蕴,深化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加强对凤凰岭文化、祝丘故城遗址、分金台遗址等文化遗产的挖掘阐释,规划建设凤凰岭遗址、大范庄遗址文化公园、管鲍文化园,推动凤凰岭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彩印花布”“柳琴戏”“剪纸”“龙灯扛阁”“沂蒙泥哨”等非遗保护和传承,建立非遗文化数据库,推动彩印花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大中青年传承人培养力度,推动非遗项目进一步走出国门,成为宣传河东文化底蕴的特殊“符号”。发展非遗经济,加强非遗传统工艺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结合。依托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全国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沂蒙歌剧院,加大红色文化教育、展演、宣传力度,打造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优秀教学点、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目的地。依托河东温泉资源优势,丰富温泉体验环节,为市民及游客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舒适环境,形成集住宿、膳食、娱乐、养生、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温泉生活文化”。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河东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党校新校等规划建设。镇街实现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全覆盖,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提升“农家书屋”,支持瑯琊书坊发展壮大,继续建设一批城市书房,深化“书香河东”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打造“美丽河东·文化四季”品牌。发挥“融媒体+”功能,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全力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进佳画产业园、汤头温泉文化养生基地、军部旧址纪念馆红色文化基地、民间工艺加工基地、木文化基地等“一园四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十竹斋(临沂)文化艺术商业广场、新华文化广场,支持八湖镇苏呈旺等文化产业专业村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围绕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文化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扶持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文化旅游新格局。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支持瑞健特体育、华健体育等发展壮大,建成2家省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扩大百里沂河水陆马拉松赛、迷你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完善全区体育基础设施,完成区、镇街、村“三二一”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任务。到2025年,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依托临沂体育运动学校,全面提高全区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备战临沂市第八届运动会。

第十一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典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机制,聚力打造“生态新城、绿色高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第一节 塑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系统编制河湖水系保护方案、湿地修复涵养方案、非建设空间布局方案、绿地公园布局方案,全力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深入实施“生态大水网”工程,启动沭河生态治理工程规划设计,加快沂沭汤河湿地生态走廊建设。严格落实“林长制”,深入开展国土空间绿化行动,提升生态敏感区涵养补给能力,开展林木保护与植被治理改造,到2025年,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3%。推动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沂沭河国家湿地公园涵养与修复,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植草沟、下沉式公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湿地系统调节能力。完善城乡绿地系统建设,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城市绿廊、城市湿地及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打造宜居、宜养、宜游“公园城市”。

第二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构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与修复提升,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和强度控制。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保护,强化水土资源和大气环境治理、自然生态空间修复,确保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按照保障区域、流域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严格管控岸线开发利用,统筹规划沂河、沭河、汤河等主要流域岸线资源,严格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

集约发展城镇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划定城市边界,科学评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进程,合理预测城镇空间规模,明确城镇发展方向与开发边界。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划定工业和生产性研发保障用地规模,建立低效产业用地治理和退出机制。

切实保护农业空间。立足河东农业大区、产粮大区实际,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鼓励农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第三节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更大力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快高排放企业退城入园,扎实做好散煤、扬尘、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跟踪分析,着力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科学实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完善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查,重点整治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与城市扬尘。实施重点行业烟气治理提标改造,对辖区内餐饮单位和露天烧烤点开展专项整治。到2025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指数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更大力度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扎实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做好沭河、汤河生态治理修复,加快实施沂沭河和分沂入沭综合治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不断提升全区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开展城乡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提高水质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到2025年,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控、区控重点河流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市控重点河流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农村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更大力度加强土壤综合治理。开展粮食产区、蔬菜基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掌握土壤环境变化情况。强化被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被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环境风险控制。以城市周边、重污染工业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确保土地转换用途后的安全利用。加强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防控,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

第四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用能管理,降低消耗、制止浪费,合理有效利用能源。支持鲁蓝科技创新模式,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施余热余压回收、中水回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化改造工程,促进生产过程废弃物和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化产业结构,利用降低消耗、升级改造、循环利用等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支持中绿再生资源搬迁升级,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创建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严格落实上级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降低碳排放强度。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行绿色办公,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推进无纸化办公。鼓励居民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优先购买使用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节约用电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管理,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充分利用楼宇、厂房屋顶等空间,大力发展太阳能,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突出节约集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划定全区产业用地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留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用地出让机制,提高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用地准入门槛,推动低效用地整治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气化工程,削减非电工业行业用煤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改造,科学制定区域年度用水计划、严格执行用水定额,逐步建立节水评价机制。

第五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界定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探索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编制指南,构建水、土地等资源的资产和负债核算方法,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明确分类标准、统计规范,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禁无偿或低价出让。

完善生态文明监管体系。建立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发布机制,深化城市环境监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河东生态环境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效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十二章 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临沂对外开放桥头堡

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方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快国内外资源集聚,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一带一路”商贸物流节点。积极参与临沂国家物流枢纽及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依托公铁联运物流产业园、航空快递产业园,布局“一带一路”物流网络,打造“一带一路”重要商品分拨中心、供应链服务及结算中心。依托东部商城提升贸易层级,重点推动临沂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在河东的落实,以“市场采购”和“国际工程物资集采集供”出口模式为突破,形成“跨境电商出口平台+海内外实体商城+商城出口商品基地”发展模式,打造“一带一路”产品供应中心。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聚焦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平台搭建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领域,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推动五金机械、建筑建材等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尼日利亚临沂中洋工业园、安哥拉奥德工业园加快建设。对接“一带一路”主要贸易国家城市(县区),开展友好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人文交流机制,加强与沿线城市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推广活动。

第二节 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进军新兴市场,全力提升国际贸易市场份额。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引导企业用好品牌培育支持政策,重点推动五金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鼓励企业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签订的广阔平台,大力发展对东盟、日韩澳新等14国及欧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扩大国外先进技术、急需设备及零部件、资源性产品等进口规模。

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认真落实省市百展计划,做大做强会展经济,举办好秋季五金展、商博会等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国内展会,加快“产自河东”走出去步伐。依托临沂启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中国(临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着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设立海外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技术贸易规模,突破服务外包发展空白,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联动发展。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建立决策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助推服务贸易能级提升。

第三节 加快全球资源要素集聚

持续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拓宽利用外资领域,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引导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外国投资者通过合资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投资民营企业和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或以核心专利授权等无形资产投资方式组建项目。鼓励外资企业以合伙制等形式,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积极拓展私募基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加快推进美菜网临沂纳维亚一号、瑞峰商务金融大厦、文创小镇等外资项目建设,强化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和经营指导,推动现大精密、永安日成特种装备等具备实力的企业增资扩股。

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及总部型功能机构,瞄准行业“领头羊”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引进更多优质外资项目。依托中韩智能装备产业园、中德科技产业示范园等平台支撑,积极招引日韩、欧美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河东。创新招商选资方式方法,突出强化链式招商,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产业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引入跨国公司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高端环节,实现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创新“以民引外”新方式,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融合发展。对接世界一流高校院所、风险投资机构、创新型企业、人才市场平台,集聚全球高端人才资源,引进一批全球会展类、文化类、专业服务类机构和NGO组织。

第十三章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持续打造“五个一流”为引领,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服务保障机制。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普惠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将各项就业支持政策延伸覆盖到新就业形态人员。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重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方位开展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规范职业资格管理,畅通劳动者职业技能发展通道。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到2025年,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到1万人。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全面落实工作时间、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等劳动标准,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和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建立劳动关系形势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健全完善劳动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名校进东城工程”“名校名师引领工程”,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特殊教育,全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幼儿园22所、中小学30所、职业学校2所,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打造“一流的教育”。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程,探索5G技术在校园中的推广应用,全区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行教师区域动态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师资补充机制及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2025年,全区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学校5处、省级文明校园15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达到市级文明校园标准。

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实行“名园+”办园模式,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以上,普惠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幼儿园公办园覆盖率占比60%以上,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健全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检查、评估功能,争创“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推动九小南校区、第三十一中学北校区等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一校一品”,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持续推进临沂第二十四中学、临沂外国语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加大对临沂正直实验学校等民办高中扶持力度,实行教科研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高中办学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推进家校政社共育一体化进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积极引进临沂技师学院、鲁南技师学院等一批应用型职业院校,支持临沂科技职业学院、临沂职业学院、临沂艺术学校、临沂科技学校等职业院校发展,推动临沂市经济学校搬迁新建,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加快设置一批契合临沂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新专业,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建设水平。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组建全区职教联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争创产教融合示范区(园)。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培育和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其在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共建、科技研发等多方面深入参与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为各种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的学生提供合适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智力残疾、自闭症、脑瘫等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推动临沂特教学校、天使国际学校特色发展,深入推进医教结合,促进特教学校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实现管理、评估、教育与康复保健、培训指导等方面有效对接。根据特殊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开展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第三节 全面建设健康河东

系统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打造“一流的医疗”为引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入实施“名院进东城工程”,加快河东区第一人民医院、河东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筹建区中医院、河东区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对接招引临沂市中心医院(河东院区)、鲁南眼科医院(总院)落地河东。以河东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以各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分站为支撑,构筑区、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救治有序的救治体系。大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改造提升镇街卫生院、村居(社区)卫生室,更新增配医疗设备,确保示范化卫生院(室)率达100%。

专栏24 医疗设施建设项目

河东区第一人民医院:建设以妇幼专科为特色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包括门诊楼、病房楼、医技楼等,提高全区诊疗水平和广大群众医疗服务满意度。

河东区中医医院:强化中医治未病和康复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临床诊疗优势,加强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医医疗推广应用。

临沂市中心医院(河东院区):建设以心脑血管为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打造高端专科医院集聚区。

鲁南眼科医院(总院):建设以眼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带动学科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格局。

河东区疾控中心改造提升: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实验楼、卫生应急综合楼、消毒暂存站等。

镇街卫生院升级改造:(1)建设九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2)新建芝麻墩中心卫生院和刘店子卫生院(3)改扩建相公中心卫生院病房楼(4)改造提升葛沟卫生院、汤头中心卫生院、汤河镇卫生院、太平街道卫生院、朝阳街道卫生院、梅家埠街道卫生院、郑旺镇卫生院、八湖镇卫生院。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高标准建设区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和生物实验室。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及重大地方病防治。加强慢性疾病防治和居民健康档案使用,强化健康管理效果。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促进群众健康意识从“治已病”到“防未病”转变,加大基础卫生知识与营养配给知识的推广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爱国卫生专业技术支撑,推动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拓展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应用。进一步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不断提高医保“掌上办、网上办”服务水平。完善健康信息平台和网络建设,以区级健康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整合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应用系统,建设互联网医院,建立区、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强化远程诊疗应用,充分运用5G远程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远程诊疗服务。推行线上医疗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大力推进集线上健康咨询、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形成智能化、便捷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网络。

强化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优先发展老年健康服务,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95%以上。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全面开展孕产妇高危因素筛查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家庭发展,进一步提高失独家庭特扶金标准,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关怀,落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政策,提高政策落实及时率和覆盖面。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为抓手,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建成以中医院为龙头,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网底,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为补充,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河东中医院、煤山中医院、益康中医院等项目建设,高品质建设翔宇、康宇中医养生馆,进一步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公共卫生服务各个环节,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儿童、老年人及妇女围产期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第四节 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多举措完善医养融合基础设施。按照“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原则,加快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虚拟养老院”、老年助餐点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河东区人民医院医疗康复养护中心建设,提升镇街中心护理院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的适老化设施建设,优先对失能、残疾、贫困、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积极推动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改造,加大已建居住小区公共场所、城市道路和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化改造力度。

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发展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强化家庭照料的支撑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开通养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系统,推进老年人就近就地享受优质养老服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农村“老年关爱之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

多元化发展银发经济。扶持有实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老龄产业,整合养老、医疗、康复、旅游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养老、健康、保险、医疗、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建立老龄产业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发展集生活居住、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养老养生社区和大型养老综合体。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准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落实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政策。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积极做好基础养老金统筹工作。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先保后征”原则,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探索新业态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结构和标准,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完善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合力救助、精准救助、及时救助、公平救助,构建起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为方向,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切实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水平。积极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消除歧视和偏见,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女儿童卫生健康水平。加强女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健全儿童安全保护体系。依托国家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建设,不断解决0-3岁幼儿早期发展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弱势青少年群体、残疾妇女、单亲母亲、老年贫困妇女等重点人群,实施妇女儿童公益社区服务项目。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雇用童工等违法犯罪行为。

专栏25 妇女儿童保障重点项目

河东区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可容纳托位数120个,设置8个班级,其中,乳儿班2个、托小班3个、托大班3个,并配备保健室、母婴室、感统室、亲子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等。

河东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进一步夯实妇女儿童阵地建设,打造联系、服务妇女的“坚强阵地”“温暖之家”。

促进青年优先发展。大力实施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鼓励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落实“青鸟计划”,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构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链,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落实青少年发展法律法规,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打击和遏制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专栏26 青少年发展重点工程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探索打造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三融合三链接”体验式红色思政育人新模式。

城市“青和力”提升工程:打造“青年夜跑”“青年骑行”等网红运动路线,推出一批青年网红玩乐地标。开展青年文化市集等活动,助推青年创业。

创二代薪火工程:成立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加大优秀青年企业家后备力量培养。

“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建设“希望小屋”300间,在实现全区8-14岁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希望小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将“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稳步扩大到孤贫儿童、家庭困难儿童。

健全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做好退役军人高质量移交安置工作,推动安置政策执行到位。利用临沂启航军创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做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积极搭建创业平台,突出以教育培训质量为导向的就业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创建国家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做实做细优待抚恤工作,推动公共服务优先供给,提高退役军人待遇保障水平。发挥“一中心两站”作用,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力拥军优属,深化拥政爱民,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

第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东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强化“大平安”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系统治理,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塑造安全环境。

第一节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维护国家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提升预警预防、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对处置、综合保障能力。健全完善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网络、金融、科技、生物等重点领域安全体制机制,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和主题公园建设水平,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治理,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扎实推进“食安河东”建设,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巩固食品安全市创建成果。推进疾控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监测预警、疾病预防、卫生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防控实施管理等职责,加快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提升洪涝干旱、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土壤、危险废物、重金属等生态环境监管处置能力。积极推进临沂中石化油库搬迁。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确保经济运行安全。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和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稳定全区粮食播种面积,新建区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粮食安全。落实“金安工程”,综合施策处置企业流动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有效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营造“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网络社会氛围。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区的领导,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力创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推进重大行政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约束和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推动司法、民主、审计、舆论等多方监督合力的形成。健全维护政治安全工作体系,落实政法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反渗透反颠覆斗争。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厘清政府治理职责,确保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既不越位又不缺位。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构建备案审查、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应诉“三位一体”的大监督格局,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覆盖。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保障民商事活动规范有序。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制度。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构建完备普法体系,落实普法责任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法治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积极谋划、组织“八五”普法。创新法治宣传机制和手段,强化全民普法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法治文化活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深化重点对象学法,各级领导干部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模范,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优化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巩固提升实体平台建设成果,继续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实现全业务、全时空覆盖。继续用好山东法律服务网,将线下法律服务资源择优架构到线上平台,形成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打造高效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体系,深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全覆盖,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抓好便民服务窗口、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和联络员队伍建设。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健全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综合施策、多方治理的原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对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摸排。畅通、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促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第一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分类识别不同群体基本诉求,完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实施精准服务与依法管理。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统筹部门行业力量,打破上下层级界限,推动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变“坐等接访”为“主动下访”,强化基层“微治理”,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落实“三同步”要求,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源头预防能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健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治理框架,不断夯实治理基础。规范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健全“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村)组织架构,加强区政法委和镇(街道)政法委员对同级综治中心的工作统筹、政策指导。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差异化的网格管理体制,依法对镇(街道)赋权赋能。配齐配强城乡社区专职网格员,健全网格员激励机制,加大网格和警格融合力度。建立部门干部与技术力量下派基层常态化机制,支持、推动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好互动。发挥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前哨”作用,加强基层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快建设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和跨部门大数据平台,提高风险智能感知、精准处置能力,实现社会治理赋能增效。积极打造“红色网格”,推动基层党建与网格深度融合,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推进“智安小区”建设全覆盖,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建设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会治理工作人员培训,培育智能化、专家型社会治理队伍。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智能化服务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合成化巡防联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四节 强化应急保障体系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基本方针,努力构建“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应急管理格局,建立分类管理、等级预警、动态管控机制,提升预案体系建设及管理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安全排查,全面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精准治理水平。加大投入,健全应急综合指挥平台组织体系,建立专业化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队伍,提升重点领域核心救援能力。

完善重大风险隐患化解制度。构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清单,落实风险责任主体,健全重点风险隐患化解工作机制。成立专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跨区域矛盾风险联动处置机制。积极防范、应对和化解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金融债务、城市建设、社会领域突发性事件、生产安全及自然灾害等领域的重大风险。切实加强政策出台前风险评估,防止因改革或政策调整引发矛盾纠纷。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防控公共卫生风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新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加快完善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科学研判社会发展动态,常态化排查风险隐患,加强新型风险提前预判水平建设,构建新型风险“早发现”机制。完善风险隐患预警等级体系,科学制定风险分级、分类防控预案,构建新型风险“快速反应”体系。系统规划风险防控和应对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重大事件安保和突发事件响应为一体的智慧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建新型风险“科学应对”体系。推进风险知识教育,强化安全应急培训、提升广大群众化解险情、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能力。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以显著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为导向,打造综合防控管理平台,提高重大风险准确感知、快速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成立专业化风险应急小组,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科学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战略物资储备,优化应急战略物资库布局,深化区域应急救援协作。完善多级多层响应和跨区域、跨领域、跨专业风险联动处置机制,提高快速响应和协同配置能力。

第十五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区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一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内容,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化政治能力建设,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探索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锻炼的具体路径,完善政治忠诚教育常态化机制。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宗旨。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平台,推进全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标准化。加强党性修养与弘扬沂蒙精神相结合,充分运用河东红色教育资源,采取“基地+公司”模式,持续推进党性教育基地内涵式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队伍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坚持因事择人、人岗相适,选拔使用改革攻坚的促进派、实干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健全干部人才顺畅交流机制。大力发展年轻干部,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建立上下联动、长期关注的干部接续培养锻炼机制。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突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结果导向,强化以解决群众诉求为标准的评价机制。突出干部专业能力建设,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的培养。建立完善干部实践锻炼常态化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加强优秀干部在重点项目和企业的实地培养。鼓励干部团队主动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培育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开展思想政治体检。强化干部履职监督,推进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落实力考察评价,加强敏感领域重点岗位人选应对风险能力评估,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统筹用好职务与职级“双通道”,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加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力度,优化班子结构。探索实施具有岗位特点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正向激励办法,完善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政策措施,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加强对被问责干部的日常管理和重新使用,注重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的组织体系,坚持全面领导,加强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推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切实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基层。抓实抓好各领域“两个覆盖”,健全完善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把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重点任务。提升基层党的组织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工作落实中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人往基层走、资金往基层投、政策资源向基层倾斜的长效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聚焦乡村振兴,以新一届村、城市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大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建立起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机制。扎实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扩大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覆盖面,形成完整的配套机制。集中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持续擦亮第一书记品牌。全面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民主决策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创新基层治理。扎实推进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村集体资产监管、堵塞管理漏洞、健全村级管理制度、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升农村组织规范化水平。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建立和完善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基层治理评价体系。持续深化村党组织评星定级,力争到2025年,五星级党组织达到5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持续提升工作效能,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突出管和治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推进精文减会,落实“四不两直”调研方式,规范督查考核工作。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改革本领,广泛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深入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及时化解基层矛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要求,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开展述责述廉、廉政谈话、约谈提醒,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行业的监督,有效防范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财政支出等方面的风险。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第二节 凝聚开拓奋进强大合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认真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广泛联系港澳台爱国力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自联系的群众支持改革、参与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向着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第三节 健全规划制定落实机制

完善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全区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完善以全区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便捷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完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区有关部门根据目录清单,组织编制有关规划。区政府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各类规划,须报区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加强规划衔接协调,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目标任务协调一致。建立规划管理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各类规划,跟踪监测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推动规划基础数据互通共享和归集整合。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指导性和约束性,对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逐项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区级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金融要素资源围绕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优化配置方向和结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土地、环境、人口、社会等公共政策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规划实施。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结合实际创造性推进各项工作,坚决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健全规划抓落实领导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区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做好规划实施的协调落实,通过年度计划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强化规划评估监督。科学开展年度评估、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总结评估,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规划目标任务、重大政策、重点工程。规划实施要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的主要发展目标、约束性指标、主要预期性指标年度进展情况和重大任务年度完成情况,要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年度监督检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勠力同心、乘势而上,奋力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为加快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贡献河东力量!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